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亚萍集团董事长陆亚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人们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这是市场对企业的考验,逼迫企业开拓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培养新的消费点和消费群体,引导消费者积极消费、合理消费。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关注点多集中在政府和消费者这两个方面,而陆亚萍把注意力转向企业,既表达了企业的意愿,更点中了内需拉动的要害。消费是消费者的事,也是政府需要解决的事,但根源上更是企业的事。因为消费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虽然行为主体是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也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尽管其行为方式比较特殊),但没有具体的行为对象,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行为便难以达成。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抱怨,说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根子在他们腰包不鼓,消费顾虑太多,如果他们不打算买东西,企业总不能生拉硬拽,强逼着人家花钱吧。许多消费者现在不敢花钱,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消费者即使花钱比过去少了,却并不是一分也不花,吃穿日用等该花的照样花。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所需。也就是说,消费者现在不敢花钱并不等于他们不想花钱,只要他们认为有必需,敢不敢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企业要关注的不是消费者腰包鼓不鼓的消费能力问题,而是腰包打不打开的消费意愿问题,至于消费者能否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上升到“必需”的程度,就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了。
要让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产生“必需”认识,这确乎不容易,但也不是特别难,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是有的。营销界经常讲到的一个故事,或者会有启发:有公司招聘营销经理,出了一道“到寺庙向僧人推销梳子”的考题,四位应聘者接受了任务。第一个空手而归,说庙里的僧人没头发,根本不需要他的梳子;第二个只卖了一把,卖出去的理由是这位僧人听信了他“梳子梳头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的说辞;第三个卖了十几把,他跟僧人们讲,香客们烧香磕头容易把头发弄乱、沾上香灰,让他们用梳子梳梳头,对佛和香客都是一种虔敬,僧人以为然,但不想多要;第四个把带去的100把梳子全卖出去了,而且还拿到一个1000把的订单,他是这样做的——他找到庙里的住持,劝导说,寺庙接受香客香火钱,得有一定的回赠,赠品既不能给寺庙造成支出压力,又要体现佛理和诚意,我的梳子物美价廉,若在上面写上“积善梳”三个字和贵寺寺名,一定会受到香客们的欢迎,寺名随梳远播,寺里的香火必会越来越旺。
从一把普通的梳子转变成“积善梳”,实质上完成的就是一次由非必需品向必需品的蜕变。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创造消费需求并引导消费需求心理转变的能力。陆亚萍代表所谓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其意也在于此。企业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仔细研究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为什么消费者要买自己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要过硬,价格要合理,设计要创新,适应消费者已经上升的心理要求,用更好、更实在的服务打动消费者,以此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
危机中有商机,但这个商机不是等来的,而是主动寻找甚或自己创造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装上消费引擎之后,拉动消费就不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事了,更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