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要去医院,这原本是小孩都知道的常识。然而很多成人却养成一种“习惯”:当贵体染恙时,他们先跑到网上求医问药,过一把当医生的“瘾”。这不能怪他们草率。众所周知,直到今天,“看病难”、“看病贵”的死结仍未解开。患者常常抱怨医生很少、很不负责,医生则抱怨说很累、很烦。上周,我去北京一家著名大医院看高血压病,中午挂的号,快下班时才轮到我。结果,没过三分钟,大夫便把我打发了。我不怪那位年轻医生,因为后面还排着三位病人。出了门,我才想起来好多问题还没请教。回家后赶紧上网,开动搜索引擎,什么“攻击靶器官”、“无声的杀手”等等,几十万条高血压信息铺天盖地。匆忙看过以后,心情郁闷,血压升高。
网络的发达,似乎给了患者一线希望。有些朋友以为自己能做自己的医生,以为找到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有关专家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感觉自己不舒服或有病时会到网上查询,利用网络给自己诊断病情,这种自我诊断的方式固然方便,但切不可轻信。微软公司的专家对515人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上网自我诊断病情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大部分通过网上自我诊断的病人,其得到的诊断信息比其实际病情要严重得多,许多人并由此怀疑医生诊断,或者自己吓唬自己。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人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另一方面是许多人容易轻信网络提供的信息。事实上网络上的医学知识是非常粗略的,并不适应每一个个体病人,而不适当地利用互联网自我诊断,无形中会增加部分人的恐惧心理,等于给自己“添堵找病”。
不可否认的是,有时网络求医的确有效。比如有一个对患者的忠告这样说:在讲述病情时应全面简洁,首先告诉医生主要的病情,以便医生抓住要点。然后说明疾病的发病时间、持续日期、疾病程度以及伴随发病的主要症状等。其次,要让医生了解发病以来诊治的情况。再次,要向医生介绍自己以往的病史以及家族史。而医生方面,应从患者角度出发,尽量耐心解答,尤其是一些关键医嘱非常重要。然而显示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一项调查显示,可能是由于病人太多,也可能是医生“医术出色”,在一些医院,患者叙述病情平均18秒就会被医生打断。当诉求得不到回应,这些患者很有可能转向网络求援,因为网络比医生更具耐心,而且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对于网络自诊,德国医学专业协会的健康专家沃夫冈·米勒称,实际上“网络自诊”也是有禁忌的,比如那种自我健康意识太强或有疑心病的人,最好不要进行网上自我诊断。病人应该明白,任何网络上的自我诊断都无法替代医生的实际诊断。米勒表示,网络诊断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因为许多疾病都可能有相似的症状。另外许多网络上的医学知识可能是经过网络编辑的,并非是权威医学机构提供的完整信息。
信息时代的网络,堪称无墙“大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包括艰涩难懂的医学。不过,热衷在网上“找病”,对号入座,甚至给自己添病,纯属庸人自扰。正确的做法是:从网上获取相关知识,稳定情绪,研究对策。重要的是学会与医生沟通,并坚决服从医生的诊治。无论如何,我们的目标是治病,而不是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