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限塑:远未完成的任务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限塑令”实施将近一年,到了写总结的时候了。可是这个总结并不好写。

  近期由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09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其中关于“限塑令”问题的调研结论是:远未完成的任务。很显然,这是一个很低调的结论。可以相信,即使是官方机构对一年来“限塑令”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调子也不会定得太高。

  “远未完成的任务”这个结论的潜台词是:“限塑令”的现实执行情况并不太理想。翻阅近一年来各媒体有关“限塑令”的报道,人们会发现,即使是早期较为集中的报道,也多透露出对“限塑令”执行难、执行不力情况的担忧。

  有这样一组早期数据。由环境友好公益协会等民间环保组织成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环境问题研究者成立的“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从2008年6月中到10月底,商品零售场所对“限塑令”中“有偿使用”制度的整体执行度在下降:农贸市场不执行的比率达到71%,比“限塑令”实施首月上升了17%;各类小商铺不执行的比率达到65%,比6月份上升了21%。而在个体商店和集贸市场,“限塑令”基本无效。

  “有偿使用”执行度下降意味着该制度追求的减塑效应在降低。去年11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对北京地区超市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顾客购买和索要塑料袋的人数在增加,而塑料袋的实际使用量也不断回升。研究者认为,人们购买塑料袋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不认同政策而是“习惯”问题。

  既然说到减塑效应,我们还是要看更直接的数据。“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对北京一处容易集聚塑料袋垃圾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散落在该地的塑料袋里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即超薄塑料袋)大约有53%,而另外的大约47%的塑料袋则是厚度“合格”的。这个发现让调查小组对“限塑令”本身的减塑效应产生了更深的疑虑。政策规定塑料袋厚度及有偿使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重复使用并不再随手丢弃,从而减少“白色污染”,但事实表明,即使是花了钱的厚袋,许多人还是用一次就扔。由于厚度合格的塑料袋单位消耗资源更多,丢弃后对环境污染更甚,这样的话,“限塑令”的减塑效应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与减塑效应不高相伴,“限塑令”后还出现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些商家从一开始就想方设法绕开“限塑令”,在“非塑”包装袋上打主意。比如不少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无纺布袋或纸袋。事实上,无纺布袋的原料就是不能降解的塑料,一旦大量使用会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巨大消耗。而能够降解的纸袋,制造时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比塑料购物袋更严重。据美国化学协会统计,制造食品杂货塑料袋所需的原料比纸袋少40%,塑料生产所需要的能源比同等重量的纸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少91%,与塑料相比,纸袋的制造和使用还多产生70%的气体排放。

   “限塑令”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度下降及减塑效应不高等问题,凸显出该政策本身在总体设计和具体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调查小组的研究结果让人们认识到,限制厚度并不能控制塑料袋初步进入环境的过程本身,因为导致这个过程的是“人为”而不是塑料袋的“厚度”,而一些商家采取的“非塑”应对之举,同样是基于“人为”。所以,限塑若是一个远未完成的任务,那么日后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就是针对“人为”问题,对政策的方向和硬目标进行大的调整。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3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