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然而,由于道路名称标志的混乱,昔日交通便利的武汉,如今俨然一座迷宫。
者于近日对武汉市的道路名称标志进行了实地调查。
武汉道路名称 怎一个乱字了得
雄楚大街到省肿瘤医院的一条1公里道路,长期被人称作卓肿路,因为长时间没有取名而被附近群众取了名。
这条路不久前被武汉市长阮成发作为道路乱命名的典型,在常务会议上通报批评。
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通常被人们称为机场高速,但从常青路上三环立交,路牌上标出这条路的名称为汉飞大道(汉口-飞机场)。记者第一次看到该路牌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道路重名更是让司机们摸不着头脑。武昌螃蟹甲附近有个凤凰山,在关山附近也有凤凰山,两地相隔却有近20公里。华中科技大学前面有叫周家大湾的公交车站,在中北路同样有叫周家大湾的公交车站。
相似的路名也常让不熟悉武汉路况的司机跑冤枉路。如汉口的解放大道与武昌解放路;汉口的中山大道与武昌的中山路;武昌的友谊路与友谊大道。司机一旦弄错,往返至少需要多跑三四十公里,浪费数小时。
武汉市地名办承认,道路乱起名、滥用名的现象在武汉很普遍。
道路有偿冠名 变数不可预知
武汉历史悠久,在这块土地上,镌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和无数令我们神往的故事:琴台路是为了纪念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谊;首义路是为了铭记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六渡桥原名绿豆桥,背依黄孝河,明清时期黄陂和孝感农民每逢集市划船至此,交易农产品,这里历来是商贾云集,记载着汉口的一段繁华。
每一条道路的命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武汉在2006年10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使这种传统的道路命名方式受到挑战。根据《通知》,武汉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地名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有偿命名。地名有偿命名包括道路、桥梁(立交桥)、广场等公用设施及住宅区和高层建筑。根据《通知》,有偿地名的冠名内容仅限于企业和商品名称。
这项政策的出台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围绕有偿命名带来的争议接连不断。对道路交通而言,这项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有3点:一是有偿命名将使得道路、桥梁的新旧名称相互冲突,二是道路有偿命名只能使用一定年限,到了年限将重新拍卖命名。企业一旦出现倒闭、被并购等情况,以企业名称命名的道路名称将迎来尴尬。
尽管两年多来,有偿地名的具体操作操作方法一直没有出台,但是武汉有偿地名的政策并没有废止,成为武汉道路名称变更的一大变数。
道路标志管理 政出多门
在从中山公园到汉口江滩的一大片区域,是老汉口的核心区,这里巷陌纵横,却是武汉司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因为在这些老路的路口处,很少见到路名标志,司机一进去几乎能转晕。即使用地名标识,也有不少是因维护不当而锈蚀斑斑,或者是因城市改造,道路变更而南辕北辙的。
记者在湖北质监局标准化处了解到,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由民政部门管理;城市与城市外区间交通设施地名标志由交通部门管理;飞机场设施地名由民航局管理;城市内交通设施地名标志由建设部门管理,质监部门的职能是对地名标志的制修订和对标准的监督实施。
地名标识问题之所以复杂,正是由于谁都管,而谁又不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构。2008年4月颁布的《GB17733-2008 地名标志》国家标准是一项强制标准。随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民政部发布155号文件,要求做好《地名 标志》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工作,而该文件只对质监部门和民政部门有约束力,对民航、旅游、建设等部门的地名标志工作难以形成有效指导。
由于城市不断外扩和旧城区的改造,武汉市地名标志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这将考验上述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