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工作,部分市县政府也设立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2008年,该省明确将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为广东省“新十项工程”。目前,该省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态势。
完善制度,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
广东省先后编制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五”发展规划》、《广东省农业标准化专家组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
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生产急需优先的原则,把农业生产全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2001年至今,先后制定了《食用农产品标识》、《蔬菜水果中重金属含量快速检测方法》、《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等475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指导各市、县和农业企业制定了《狮头鹅》、《雷州山羊》等192项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和《西芹》等1233项企业标准。
2002年起,广东农业信息网上开设了农业标准全文数据库专栏,入库农业标准目录4947条,标准全文3612条,率先实现标准文本全文免费查阅和下载,促进了农业标准的普及和推广。
市场拉动,标准化推广模式异彩纷呈
多年来,广东省发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优势,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形式。
惠东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的“企业带动型”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形式,由九华马铃薯贸易公司对4000多个农户从种苗选育到生产技术、产品分级等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澄海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市场带动型”则以澄海无公害蔬菜交易市场为载体,以市场合同来约束生产者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生产。揭阳普宁市果梅标准化示范区依托“果梅协会”,探索出“协会和经济组织带动型”的标准化推广形式。珠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凭借检测技术优势,为检测合格的产品贴上专用标志,鼓励农户依标生产。此外,揭东淮山标准化示范区的“村委会带动型”则是以村委会为核心,与农户签订协议,将分散的土地集约化管理,扩大标准的推广实施。
借助多种推广形式,2000年以来,该省共承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0多个,兴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19个,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面积达350多万亩,辐射带动面积580多万亩,带动农户69万多户。与建设前相比,示范区平均亩产提高13.9%,产品价格提高22.89%,亩纯收入提升22.15%。
强化监管,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广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标准为依据,以监督检测为手段,积极开展标准实施监督工作。
严厉查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2008年,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生产基地、养殖场、屠宰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和畜禽产品进行了8次监督检测,各级农业、工商部门按国家强制标准对检测不合格的91个产品生产经营者进行查处。
实施《食用农产品标识》强制标准。2008年,在总结广州、深圳农产品标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惠州市农产品标志管理试点工作。选择部分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及农贸市场,对蔬菜品种进行标志和溯源管理。
如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依标检测和认证已成为该省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供港农产品的筛选以及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许多超市都把质量认证作为基本门槛。目前,全省已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95个,无公害农产品2063个,绿色食品602个,有机农产品30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40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有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