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将扛起内需市场“大旗”
近日,国务院连续推出的九大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纺织行业被着重阐明。
参与调整振兴规划起草的中国化纤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永茂介绍说,规划既是在非常时期,国家推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非常应对措施,具有阶段性;但又是一个长远规划,在指导行业发展高新技术,加快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加快面对国内外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对手、产业立体化的升级和国际合作方面都有重大促进作用;另外,规划既有大的政策方面的导向,又有具体的项目指引,每一个项目本身又都体现了具体项目的连带,很务实,是结合中国国情推出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一个规划。
支柱产业被明确界定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三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珏洲引用了规划中对纺织工业的三个重要界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杜珏洲指出,这一明确的提法,彻底改变了过去在压顺差、防过热、防全面通货膨胀中形成的对纺织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有助于纺织行业战胜眼前危机。同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纺织行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就业、保出口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说,纺织行业还可以借此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也指出,国务院在推出汽车和钢铁这两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之后,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纺织的振兴规划率先推出,也可以看出纺织工业的地位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叶永茂认为,不同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位,调整振兴规划真正把纺织行业定位为含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民生产业。这对行业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加毅表示,调整振兴规划必须配合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实施,才能真正显现功效。
扩内需是头等大事
张莉指出,调整振兴规划的五条都是纺织行业特别想做的事情,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被放到了首位,这凸显了市场的拉动作用。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已不大可能像从前一样再强劲拉动纺织行业的增长,但是多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凭借出口产品总量齐全、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发达国家采购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还是存在一定的稳定份额。但是,扩大内需将成为纺织行业新的强劲增长点。
对此,爱慕内衣副总周立如建议,国家在拉动内需方面,特别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方面,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政策拉动,这使内销企业能持续保持销售额的增长及市场份额的扩大。另外,很多企业转向内销市场,做品牌,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这种转型对他们来讲是有一定压力的,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帮助他们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内需市场的真正拉动,只有市场更好了,才能尽快地帮助他们适应内销市场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纺织行业的有关人士甚至提议国家也来一个“纺织下乡”,希望通过一定的政策来促进纺织企业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品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人们清楚地看到,纺织行业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为此,调整振兴规划把“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列入其中。
工信部已经把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工作列为今年的重要工作,配合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工信部还将推出100个重点扶持品牌及若干个国际知名品牌,欲借此在行业树立品牌建设风尚,并带动整个行业的品牌建设工作。这在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企业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北京蓝地衣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文玖说:“品牌建设是一个事业,民族品牌集合在一起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正因为这样,坚持做品牌的蓝地也像其他坚持做品牌的服装内销企业一样,在本次危机中并没有受太多的影响。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的情形基本相同,其旗下4个品牌,除定位为奢华品牌的一个产品受到影响,其他品牌市场基本稳定,去年全年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30%以上。(宗 文)
链 接
纺织业振兴规划内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认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要求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展 望
龙头企业将获更高增速
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延恺表示,在规划的引导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目前行业集中度逐渐上升,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规模、客户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将获得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长速度。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停产、关门现象,但与此同时,占行业数量三分之一的优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创造利润达全行业利润的98%。这部分企业2008年1月至8月销售收入增长24%,利润增长33%,平均利润率为8.3%。其中3198家最优质的企业销售增长达27%,利润增长52%,平均利润率为15.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8年前三季度,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前10家利润总额占前40家的市场份额由53%提高到68%。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将于3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目前企业报名参展情况也折射出纺织行业产业格局变化轨迹。
据博览会主办方介绍,从报名情况看,此次博览会规模与去年48000平方米的展会规模基本持平,老参展商回头率高,而且老参展商大都增大了参展面积。“大企业加快扩张、小企业退出竞争”的格局在今年的展览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博览会参展情况还显示,国内一些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功能性面料企业和时尚性强的女装面料企业逆市加大了展位。如生产运动功能服装面料的台华特种纺织(嘉兴)有限公司参展面积从去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108平方米,生产时尚女装面料的余姚市辉煌毛纺织染有限公司参展面积从去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56平方米。
“这些企业的动向表明,在消费需求减弱,常规产品面临市场压力的背景下,企业对有技术含量和时尚特性的纺织产品的市场未来充满信心。”张延恺说。
面对当前严峻形势,纺织企业以多种形式寻找机会空间。为了保市场、保客户、保订单,有些企业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张延恺表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一直以来具有引导行业发展的使命,此次博览会绝非低价竞争的贸易平台,而是倡导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创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纺织行业发展现状表明,谁的技术改造做得好,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产品结构调整得及时,谁就有更多机会。尽管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因市场需求减少,有些小企业面临订单不足、难以生存的局面,但一些大企业却仍能拥有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充足订单,在贸易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反而出现订单向大企业集中的现象。
“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订单价格在不断往下降,一些小企业由于成本原因无法完成的订单,大企业由于内部挖潜做得好,改善了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又具有规模优势,反倒拥有更强的接单能力。”张延恺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近年来纺织行业一直倡导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凡是注重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的企业,在这轮经济寒流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这是中国纺织工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纺织行业发展的出路。” (方 文)
时 评
纺织业振兴激活就业整盘棋
这次公布的调整振兴规划到底能对现在的纺织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纺织振兴规划中值得关注的内容,是关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政策。中央财政要拿出较大的资金额度,以贴息贷款等形式,划定重点投向优势企业。对于这样的政策,不少企业对此都表示非常欢迎。
北京白领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震宇说:“肯定为我们服装纺织品行业有一个刺激和利好,因为我们采购很多面料辅料配饰,包括原材料,可以拉动产业链上上游的所有企业能够联动起来,对我们是一个振奋和利好。”
实际上,结合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再来看这份调整规划,就不难发现,国家之所以选择重点投资优势企业,实际上是用心良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2/3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这份数据实际上是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目前在我国,真正赢利的纺织企业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我们有三分之二,规模以下的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比较大,有900多万就业人员,因为他们在给规模以上的企业加工,规模以上的企业市场受到影响以后首先影响的就是这部分加工的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关联着1000万人的就业岗位。而此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表示,今年将有2000万农民工因为失去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国家承受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纺织行业,自然是解决就业的大户,国家在此时推出纺织业振兴规划,无疑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开门生产,来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这个振兴规划从行业内部来讲把它作为一个促进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的促进剂,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十三五’末能够实现纺织强国的基本目标。" (华 文)
分 析
新“东锭西移”是喜是忧
受全球经济形势拖累,去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纺织企业“难”声四起。与此同时,一批大型棉纺织集团纷纷西去,将眼光投向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雅戈尔、华孚、巨鹰等知名纺织企业相继“走西口”,不事声张地设点布局……那么,大批纺织企业西进,能否变“危机”为“商机”,早日“脱胎换骨”,完成产业升级?同时,企业西进前景和风险如何?外来投资者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纺织企业在“危机”中“西进”
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2008年无疑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一年。
在全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的同时,由东向西的产业梯度转移却仍在继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的前10个月,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已经出现下降,而西部地区纺织行业投资同比增长40%以上。
赴新疆投资的内地企业认为,近年来,原棉价格不断上升,棉纺企业迫切需要在市场中找到消化增高成本的出路。投资新疆能够直接获取棉花资源,省去大量的中间环节,随着国家纺织产业布局的调整,向中西部进军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新疆对纺织产业发展已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自治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发挥棉花资源优势振兴纺织工业,重点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为此,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纺织企业,把新疆建成全国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中间产品优质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产品交易中心。
中亚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开放市场以来,经济逐渐复苏,国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相对而言,中亚各国轻工业落后,生活消费品至今基本依赖进口。在整个中亚市场,包括纺织品在内的八成轻工产品来自中国,这一地区经济复苏步伐不断加快,消费需求不断趋升,市场潜力巨大,将为我国企业提供巨大市场拓展空间。因此,投资新疆棉纺织业可充分利用新疆与中亚毗邻的地理优势,直接面向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型市场,拓宽我国纺织品出口渠道。
新“东锭西移”能否突破“生存困境”
目前,在新疆近九万多纺织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技能人员仅占0.8%,中级工占3%,初级工占6.2%,大多数工人没有技术等级,这已使先期来新疆投资的部分企业陷入“产品有订单、生产无技工”的窘境。
尽管当地政府和企业已开始着手培训工作,但远水难解近渴,而且培训费用无论对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在来新疆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
事实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高度分工的产业,由于缺乏产业集群优势,新疆纺织产业的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企业云集的城市相比劣势十分明显。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来新疆投资的每个纺织企业还需要负担十多个维修工。而在长三角等纺织企业集中的地区,企业需要买机器或维修设备,只要到附近的纺织机械市场走一走,或向相关机械销售、维修企业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
在这种状况下,在新疆投资建厂要想缩短产品与销地的距离,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等等,目前仍然不现实。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已先期在我国最大商品棉生产基地阿克苏投资的香港久久棉业才把在当地生产出的棉片运到山东的印染厂,进一步加工、销售。
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说,对于内地企业来说,应利用这一契机实现产业升级,而绝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产能扩张;西部地区政府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而来的纺织服装企业也不能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要有所选择,要避免产业转移中的“一窝蜂”现象出现。特别是在原棉市场波动频繁、新疆投资环境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新疆必须考虑当地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真正实现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的初衷,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切不可一哄而上,最后一哄而下。 (欣 文)
近期,中国再次调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按照目前的出口形势,纺织行业今年预计出口增长会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在8%左右,出口退税率上调3个百分点后,预计将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增加至少5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