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关于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实施方案》,至此,“质量兴区”活动已在我市13个行政区全面开展。自2000年江汉区率先启动“质量兴区”活动以来,质量振兴工作引起各区政府高度重视,江岸、武昌、青山、汉南、江夏、蔡甸、新洲、黄陂、硚口、汉阳、东西湖等区结合本区实际,先后启动了“质量兴区”活动。各区政府把“质量兴区”工作作为促进区级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培育和服务工作,帮促企业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及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质量兴区环境全面优化。各区政府成立了分管区长任组长的质量振兴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质量兴区”的工作目标、措施、办法和责任,使“质量兴区”活动落在实处;各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名牌建设的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名牌企业和先进个人实施重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创建名牌的积极性;加大了有关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贯力度,制定、完善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关制度,推动了产品质量管理迈向法制化轨道。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全面优化了质量兴区和经济发展环境,现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为我市质量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
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已被企业广泛接受,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的企业典范。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武汉大通汽车出租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荣获“武汉市质量管理奖”,全市有43名质量工作者获市质量贡献奖,武钢和中交二航局以其卓越的管理绩效,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获得了素有质量界“奥斯卡”之称的全国质量奖。全市共有3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5万人接受了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累计注册QC小组5.8万个,涌现出1200多个优秀QC成果小组。
三是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武汉市产品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5.2 %,市场商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2.8%,高于全国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平均水平;全市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100%,涌现出一批名牌工程和名牌施工企业,武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桥产业基地;交通运输、邮电、旅游、商业、金融等重点窗口服务行业逐步建立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名牌战略稳步推进。在2007年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评价工作中,我市9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5家企业的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目前,我市共有18家企业的19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16家企业的153个产品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称号,39家企业的40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3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东湖高新区、沌口开发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制造产业,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武汉长飞、烽火科技、东风汽车等企业的产品相继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东西湖区结合本区产业特点,加强对食品等重点产品的名牌培育力度;江汉区、江岸区、洪山区、硚口区、青山区围绕各自辖区产业特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扶植名牌,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创名牌;武昌区作为“省会窗口”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区”,扎实开展“质量兴区”工作,去年该区有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9个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汉阳区紧紧围绕经济工作重点,狠抓名牌创建,帮助企业夯实基础,有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1个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蔡甸、汉南、江夏、黄陂、新洲区把实施名牌战略与打造“都市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名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质量兴区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品产能快速扩张,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初现端倪,企业创名创优创新成效明显,促进了我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