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露事故发生后,受社会传言影响,我国一些地区3月16日开始发生抢购食盐现象,导致了“一盐难求”的状态;更有甚者,一些不良商家趁机哄抬盐价,将1.5元一包的食盐卖出了10元的“黑心价”。在此形势下,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犹如给公众服下了一颗“定心丸”;而随着盐业公司24小时的配送服务,市场上有足够的食盐供人购买,抢购风潮自然很快就平息了。
但笔者以为,当前比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对公众普及有关“核辐射防护”的科普知识。此次之所以会发生“抢购食盐风潮”,是因为公众相信“服碘防护”的传言。事实上,对于日本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公众充满了担忧,至于如何防护核辐射,大家又十分无知。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人心惶惶;正因为人心惶惶,传言才有市场。对此,我国政府立刻采取了相应措施,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利用一切传播渠道,向公众宣讲有关“核辐射防护”的知识,让公众懂得如何防护核辐射,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于公众关注的“服碘防护”方法,专家解释,在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服用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可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从而减轻患癌症风险。不过,此举不能防护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因此应与其他防护措施综合使用。专家特别强调,碘片的服用应根据政府指令,不能擅自服用,以免危害健康。至于碘盐,由于其中碘的含量相对较低,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公众了解此类知识后,自然就不再去抢购食盐、服食碘片了。
此次的“抢购风潮”固然源于对“核辐射”的担忧,但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公众科学知识匮乏的事实。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与欧盟15国、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正因为科学素养的低下、相关知识的匮乏,才导致了“抢购食盐”的危机。
但从另一方面讲,危险本身就是机遇,政府应当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唯有如此,当再次遇到此类事情时,大家才能冷静面对,采取恰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