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生态动物园自国庆节开园以来,以其汇集世界各地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吸引了长沙及周边地区上百万名游客,迅速成为湖南旅游的新地标。
作为湖南省重点公益工程,长沙生态动物园计划从南非、荷兰、坦桑尼亚等国引进动物36种315只,确定在长沙隔离检疫的野生动物有13种130只,这是湖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野生动物引进。面对这一任务,湖南检验检疫局及早筹备,周密部署,合理规划操作流程,竭尽全力让这些“跨洋远客”顺利在长沙安家。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长颈鹿、黑背胡狼、猎豹、斑马、海豚、白鲸等6批共41头(只)动物,并与广大游客见面。
一下子这么多数量的野生动物引进,就连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动检”也没应对经验。2010年初,湖南检验检疫局局长龙新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上决定,立即成立进境动物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队伍,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做好对进境野生动物疫情的风险分析工作,及时办理进境检疫预审手续。
引进野生动物第一个问题就是临时隔离场地。在寸土寸金的省会长沙,要想找到一块进境野生动物的理想隔离场地并非易事。检验检疫人员经过仔细考察,发现长沙生态动物园园区面积近1500亩,且不少区域相对独立,于是提议在园区内专门辟出一角作为指定隔离场,每个隔离场只要动物一入场,迅速布置警戒线和警示牌。
为确保野生动物快速顺利进境,湖南检验检疫局指派两名检验检疫人员专门负责,“5+2”、“白+黑”全天候随时待命。很多野生动物在引进时没有现成的检疫标准和规程可循,该局组织专家根据不同动物特点,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制定检疫规程,努力确保进境珍稀野生动物的检疫安全。6月,来自南非的黑背胡狼进境。根据检疫议定书的要求,在进境后的第八天,要对黑背胡狼进行抽血检测。如何既不伤害这些动物,又顺利地完成采样工作?在与园方的多次沟通中,先后考虑过麻醉采血、耳静脉采血等方法,最后敲定了对动物伤害最小的“压缩笼固定抽样法”。采样当天,检验检疫人员从栏舍小心翼翼地把黑背胡狼赶进压缩笼,并轻轻压缩使动物不能动弹,再将黑背胡狼的一只爪子慢慢拖移到笼外抽取血样,一切都为了让这些“非洲客人”尽可能舒适。从上午9时开始,采样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13时,检验检疫人员一个个满头大汗。
进入7月,三湘大地,骄阳似火,长沙生态动物园的野生动物引进工作也进入了高峰。湖南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谢建军赴长沙生态动物园实地调研,并就该项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高度重视,为地方重点工程做好服务;做好野生动物隔离期间的检疫及防暑降温工作,保证野生动物的健康安全;针对酷热天气,做好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由于湖南地处内陆,进境动物都是先空运至国内其他口岸入境,然后再改其他运输方式运抵长沙。气候不适加上长途跋涉,野生动物的健康成为检验检疫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年初,6只长颈鹿从南非远道而来,由于水土不服变得“情绪敏感”,只要听到有异响就焦躁不安。湖南检验检疫局要求动物园在隔离场四周装上厚厚的草垫,防止长颈鹿惊恐而受伤。隔离期间,检验检疫人员除了详细记录长颈鹿每天的体温、摄食量、消毒防疫、饲料添加剂、药物使用,还格外关注它们的“精神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长颈鹿逐渐优雅地在新家踱步漫游了。
7月28日,一批斑马从坦桑尼亚运抵长沙。检验检疫人员早上8时便赶到了生态动物园,现场检查隔离场各项准备情况,动物防暑防疫情况如何?隔离检疫措施是否到位?上午10时,运送斑马的车辆抵达,车刚一停下,工作人员便抓紧时间检疫,核对单据证书,“多耽误一分钟就有可能多一分危险。”在确认没有疫病疫情后,立即将斑马卸入指定隔离场。可爱的小斑马欢快地从木箱中奔出,在新家的草坪上自在地“散步”。确认斑马健康了,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们又忙着指导动物园工作人员对运输车辆进行消毒,将运输野生动物的木箱以及饲料垫草、废弃物,集中焚烧,做无害化处理。
从日本引进的两只海豚采用的是脱水的“干法运输”,湖南检验检疫局提前派出人员赴上海,与浦东机场检验检疫局和当地海关进行沟通衔接,争取支持。运抵上海口岸时,可爱的小海豚已经脱水10来个小时,身体虚弱。检验检疫人员第一时间办完手续,将海豚转放到汽车上连夜赶往长沙。一路上,安排专人监测海豚的呼吸、每5分钟对海豚体表浇水一次;同时密切关注体温,一旦上升,就使用冰袋冷敷。小海豚情绪有些焦躁不安,检验检疫人员就轻轻用手抚摸,安抚它们的情绪。经过8个小时与时间赛跑,终于在20个小时的脱水极限时间内抵达隔离场。目前,小海豚已经和广大游客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