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汹涌奔腾的钱塘潮孕育了浙江人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也见证了浙江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的发展奇迹。浙江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饱含着浙江检验检疫人的努力和奉献。2010年的“质量提升”活动吹来了一阵提质量、促发展的东风,浙江检验检疫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新监管,完善服务,迎来了新一轮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
“今年组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我们要立足于怎样为社会服务,怎样优化服务的落脚点,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认真研究活动的内涵,改进工作方法,谋求思路创新。”在国家质检总局作出2010年在全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重大部署后,浙江检验检疫局党组高度重视,阎震局长迅速向全省系统提出了要求。
一年来,浙江检验检疫局精心组织,全力落实,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全面、扎实、有序地开展了“质量提升”活动。活动针对浙江外贸实际,制定了包括“369”工作目标、23项工作内容和63项重要活动在内的实施方案,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到实现“三个提升”、“六个促进”和“在九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去年“质量和安全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质量服务发展能力、质量把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大跨越,为浙江省经济加快转变作出了新的贡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务求实效科学监管出新招
新闻掠影 11月13日,全国进出口企业质量诚信交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葛志荣宣读表彰决定。会议表彰了全国858家企业为进出口质量诚信企业,其中浙江省93家进出口企业榜上有名,入选数列全国第二。这是在全国范围首次对进出口企业进行质量诚信评比,浙江进出口企业诚信水平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充分肯定。
活动成效成绩的背后,是浙江检验检疫局创新监管方式、促进监管水平提升、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质量提升”活动中,浙江检验检疫局在总结以往区域化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各地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建成一批优势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地域性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继续探索完善检验监管区和示范区的内部运行机制,促进检验监管区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企业的主体责任作用、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作用等“四个作用”的充分发挥,逐步形成区域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对原有10个检验监管区和两个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规范,以探索建立检验监管大质量工作机制为指导,推进“检验监管区”向“示范区”的转变。截至目前,全省系统共推举出示范企业46家,凸显了“示范区”企业的标杆作用,增强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行业提升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
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浙江检验检疫局依据“全面纳入、逐项深入、创新提高”的方法全面推进出口工业品分类管理工作。截至目前,浙江检验检疫局辖区的上万家出口工业品企业已全面纳入分类管理,其中一类企业625家,二类企业6300家,三类企业5790家,四类企业7家,并依据不同风险等级确定了检验监管方式;组织各专业技术组对现有的各项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修订,截至10月底已完成20余个出口工业产品工作规范的修订工作,同时,专门召开现场研讨会,明确了七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了分类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着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分类管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业务需求分析工作,并初步论证了基于现有的出口产品电子监管系统平台,进行分类管理系统涉及和对接的研发思路,明确了分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向。
“诚信”是“质量提升”活动的题中之义。浙江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信用评价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和信用监管机制,严厉惩处质量失信行为,加快整合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建立信用评价和信息发布制度,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推进以组织代码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建设,继续做好“红、黑名单”制度的实施,联手浙江省政府“信用浙江”平台,打造部门联动的统一信用平台,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
审时度势完善服务谋发展
新闻掠影 5月18日,“浙江检验检疫服务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新闻发布会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厅正式举行。浙江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戴永华作为主发布人,就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企业质量提升和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举措和成效作了发布。这是浙江检验检疫局首次在省政府平台上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备受公众瞩目,共有境内外30余家媒体参与本次新闻发布会。
活动成效在“质量提升”活动中,浙江检验检疫局根据浙江经济发展形势和需要,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措施,不断完善服务外贸发展方式,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开展“质量提升服务进万企”活动要求,浙江检验检疫局组织开展以免费培训服务、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读质量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提升活动,截至今年11月10日,共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服务793次,培训企业9021家,参与解读活动专家333人次,解读内容涵盖了小家电、灯具、玩具、摩托车、轮胎、食品接触餐厨具等180余种重点敏感进出口产品,并有针对性地将参与企业扩大到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小型企业,力求通过帮助企业梳理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提高企业在贸易和质量控制环节的意识和能力。
浙江检验检疫局积极扶持企业开展对外注册,2010年共受理39家企业的水产品、肉制品、肠衣等产品对欧盟、美国、俄罗斯、韩国和越南的官方注册。全年共向国家认监委推荐对外注册企业27家次,涉及欧盟1家次、美国7家次、韩国8家次、越南8家次、巴西两家次、新加坡1家次。
作为制造业大省,占浙江出口总额四分之五的工业品,近年来频频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浙江检验检疫局精心策划,在辖区开展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浙江省工业品出口企业影响”的专项调查,共发放810份问卷,对19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100%收回,结果显示:有27%的工业品出口企业反映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被调查企业全年由此造成的出口退货、索赔、销毁等直接经济损失约1.13亿美元,同时由于设备、原材料升级、认证、检测项目增加等因素造成的新增成本约1.3亿美元。该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出口企业以及检验检疫自身做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今年8月,浙江检验检疫局还制定了包括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进“质量兴省”战略、推动自主创新、优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深化大通关建设、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等覆盖检验检疫部门全部职能的8项27条措施,充分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作用,推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内引外联通力合作促提速
新闻掠影 浙江检验检疫系统今年新增直通放行企业3207家,累计3684家,有力地扩大了这项便捷服务措施的覆盖面。截至10月底,今年浙江省域内直通放行共89390批,金额34.8亿美元,若以每批节省费用200元计算,可为企业节省费用达1787.8万元,其中在宁波口岸通关的直通放行批次为35860批,金额为14.7亿美元,“直通放行”成为众多出口企业的“香饽饽”。
活动成效“众人拾柴火焰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高进出口产品通关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在“质量提升”活动中,浙江检验检疫局加强了与农业、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求联动,重实效,促进了服务能力的提升。
今年,浙江检验检疫局在与浙江省农业厅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框架内,进一步探索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用化学品管理等源头管理方面的合作。双方积极向浙江省政府建议,借“浙江省执行食品安全法办法”立法之机,力求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浙江省政府立法内容。同时,组织部分县市政府领导赴外省考察,积极推动政府主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浙江检验检疫局还与农业、渔业等相关监管部门合作,着力推进疫情预测预报等“四统一”措施落实,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并与农业厅就“出口原料基地、示范区的日常分段协作管理”进行协商,达成共识,结合分类定级管理机制的建立,推进示范区内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促进示范区良性发展。
贸检合作进程有效有序推进,合作成效日渐体现:建立了联络人制度,实施了人才共同培养计划,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召开了2010年度贸检合作工作会议,联合举办了浙江省外贸业务培训班,深化了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机制。浙江检验检疫局还将今年评定的进出口企业良好名单和黑名单向浙江省商务厅通报,双方共同推进浙江出口名牌企业实施直通放行工作,进一步落实对外劳务合作机制,定期向浙江省商务厅通报外派劳务人员健康体检、预防接种、输入性病例情况以及境外疫情等信息,并做好外派劳务人员的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并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关税壁垒、“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配额、许可证、汇率等贸易壁垒方面加强了学习交流和课题研讨。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共同推进“大通关”建设,浙江检验检疫局积极落实两关两检文件,推动直通放行工作。印发了《浙江检验检疫局实施浙江省域直通放行工作规程》,并下发《明确直通放行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浙江省直通放行具体操作;对直通放行工作的实施进行跟踪,随时统计相关数据,形成实施情况报告,针对前三个月使用不理想的情况,派员开展调研,分析原因和问题,5月,召开了浙江检验检疫系统直通放行工作阶段性总结会,进行通报和再部署,针对前期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迅速调整应对,确保直通放行工作顺利开展。
强基固本提升质量有保障
新闻掠影 9月1日,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开放集中展示月”活动启动,涉及食品、纺织、机电、动物检疫等7大专业类别的18个实验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对外开放。这一活动充分展示了检验检疫部门保障质量安全、服务“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对于在全社会共同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促进浙江进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成效“质量提升”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检验检疫部门履职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有赖于国家质检总局、地方政府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支持和社会公众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浙江检验检疫局抓整合,重宣传,不断夯实“质量提升”活动的基础。
浙江检验检疫局紧密结合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总体工作部署,紧密联系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工作实际,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推动本单位工作、促进检验检疫事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与促进“质量提升”活动结合起来,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浙江检验检疫局在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内部扎实推进检验检疫文化建设,开展了首届“检验检疫文化周”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致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共同价值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营造和谐的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文化氛围。
浙江检验检疫局定期召开质量状况分析会,共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交了55份进出口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和质量情况专报,义乌出口仿真饰品质量状况分析等信息引起了浙江省领导的高度重视,龚正副省长作了亲笔批示。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下,浙江检验检疫局还探索建立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完成了浙江检验检疫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积极参与各地政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主动为当地外贸发展建言献策。
浙江检验检疫局“把关服务 质量提升”新跨越系列报道的开展,邀请主流新闻媒体对在实验室开放月、质量月、首次在浙江省政府平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进出口企业质量诚信交流会、发展中国家技术法规宣讲会等重大活动和会议的采访报道,网站专栏对活动进展的实时更新和政务公开的推进,使“质量提升”活动在浙江获得了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与此同时,浙江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按计划完成新办公大楼机房建设、搬迁并投入运行,深化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了全省系统门户网站对外、对内的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了口岸检验检疫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卫生检疫各项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加大了技术、设备、科研投入,增加了专业人员和办公场地,使卫生检疫基础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基层能力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共有杭州、嘉兴、湖州、舟山、丽水等5个基层局综合实验室按计划进度展开建设;加快建立检测技术保障体系,贯彻检测资源整合思路,推进“八统一”进程,构建合理、高效、统一的检测平台,加强对基础性、突破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了浙江检验检疫系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