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钢镚儿妈感觉身体不适,头晕、乏力,同时伴有腰酸腿痛,身上还长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疹子。钢镚儿是个孝顺孩子,赶忙请假带妈妈去看医生。
针对病症,医生给开了一大堆中药西药,内服外用少说也得十几种。回到家,钢镚儿嘱咐妈妈详细阅读说明书后再用药,就赶忙上班去了。
这下可把妈妈难坏了,药品包装盒上的字小得出奇,只能勉强看清药品名称。里面小瓶瓶上的字更小,而且一会儿横着写一会儿竖着写,搞得钢镚儿妈头更晕了。钢镚儿妈想,不是有说明书吗,那上面的字可能会大一些,毕竟包装盒盒和瓶瓶面积有限,而说明书是一张大纸,肯定能看清楚。于是钢镚儿妈赶忙找出药品说明书,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
可问题又来了。有两种口服药的服用剂量标注得很复杂:一种是西药,标注为每片含某某成分0.25克,每日用量3至4克,分5至6次服用。儿童按体重每次60至80毫克/公斤。钢镚儿妈掰着手指算了半天也没算清楚一次应该吃几片药,只好又找出一个计算器,加减乘除了一番,总算是得出了答案。可钢镚儿妈不放心,怕算得不准吃错了剂量,于是又把儿童用药量作为参考核算了一遍。这一算不要紧,钢镚儿妈吓了大一跳:如果一个儿童体重是20公斤的话,按照说明书上的标准,一次最多可以服用1.6克的药物——竟然是成人剂量的3倍!
还有一种是中药,服用剂量是这样标注的:每片含某某成分0.05克,每日用量15克,分3次服用。钢镚儿妈拿计算器一算,好家伙,一次要吃100多粒!
再看医院贴在药盒上的提示,一种药只标有服药次数、数量等,翻看说明书,密密麻麻3000多字要说已经很细致了,包含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但钢镚儿妈最关心的饭前服还是饭后服却没有涉及。还有一种虽然标明了是饭后服,却没写明时间段——是饭后1分钟还是60分钟?要知道,服药的时间是很讲究的。比如糖尿病药物,宜在餐前30分钟服。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前天,钢镚儿带妈妈去医院复诊,医生给开了一种新药,说是总吃一种药会产生抗药性。钢镚儿妈回家一看,按照标注的剂量换算,一天加起来总共应服用200多片。咋这么多呀?钢镚儿妈想,既然上次的药有吃100多粒的,那吃200粒也就不新鲜了。再看服用方法:顿服。啥叫“顿服” 呀?不懂。钢镚儿妈又找出新华字典查阅:中医的“顿服”是“指一次性、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顿”既作速度,又作次数。西医所说的“顿服”与中医的概念是不同的,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钢镚儿妈一看,恰好是西药,需将200片药一次服下,于是老人家就把药片当午饭给吃了。哪成想,是钢镚儿妈年纪大了眼花,看错了剂量的小数点,再加上计算错误,导致服用过量药物引起中毒,差点丢掉性命。
说到这儿,钢镚儿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没学好高等数学者,禁止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