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世界杯落幕了。尽管中国足球一如既往地缺席本届世界杯,但由于“中国制造”开创性地大规模参与进来,让世人看到了另外一支由“中国元素”组成的中国队,也使中国人可以用“中国参加了每场比赛”(阿迪达斯生产负责人马科夫斯基语)而聊以自慰甚至自豪。然而,所有这些中国制造产品均利润微薄,有的基本是赔本赚吆喝,这也让一些国人连连摇头:“中国制造”似乎比中国足球更加无厘头,即使“参加了每场比赛”,但结果却只不过是像朝鲜队那样“被人狂进了7个球”而已!
“中国制造”在南非世界杯上的表现,的确有点像“呜呜祖拉”那样让国人爱恨交加,缠绵纠结,但这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是“中国制造”落魄的象征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一种误读。“中国制造”目前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其存在的问题也的确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但要进行反思,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首先要对“中国制造”进行客观评价和现实定位。
从年初开始,我国沿海各省市就纷纷出现用工荒,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又将社会对劳工问题的反思领域拓展、加深。一般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中国制造”得以遍布全世界的关键因素,全球市场享受这个好处已经很多年了,而“涨薪潮”自然带来了国内外的担心:依靠低成本支撑的“中国制造”时代是否将要终结?
客观地来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节点:劳动力由丰富正走向相对短缺,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效应也让“绝对的廉价”成为历史。对于这个大的趋势,应该有清晰的认识。但更要注意的是,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足够客观,影响却是有限的。因为工资仅仅是制造业综合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更非“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全部。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外商曾这样评价中国制造业:“我会把亚洲的加工点全部放在中国内地,因为中国工人的性价比最高。”其证据是:同样一块面料,越南、马来西亚、蒙古等这些国家的工人只能做出6到8件衣服,而中国工人却能做出10件来。中国人不仅懂得节省原料,而且产品质量更好、工作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中国工人的高性价比,使“中国制造”在“去廉价化”之后,仍能保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相比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数十年建立起来的优良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在服务型政府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降本效应等,这些竞争优势更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国外投资者眼中,中国仍旧是具备足够吸引力的生产基地,这一点还不仅仅表现在成本方面,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也是一块引力强大的磁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一次对1500余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跨国公司继续选择向中国内地转移,而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巨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制造”的时代转型的确已经在发生,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但这并不会彻底颠覆“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正如韩国《中央日报》一篇文章所指出:认为中国制造业将陷入低迷,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劳动密集型行业被淘汰后,其位置必将由能够在产品创新和设计上投入更多资金的大企业所填补。“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不会降低,只是会以新的面貌重生。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将看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图景:借助于产业升级和内需市场这对新生的翅膀,中国将完成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制造中心”的历史性切换。对此,我们要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