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资源,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是保证固定资产合理利用、提高检验检疫保障能力的前提。日常工作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使用不充分、资产报废不及时等现象,使得固定资产未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般情况下,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包括三个,即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负责固定资产的监管,定期与实物管理部门核对账目;管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台账,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统一购置、分配、报废等管理;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的领用部门,负责实物的保管和日常维护。这种设计下,使得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互相分离、互相制衡,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然而,这种制度设计要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要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否则只会流于形式。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该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期内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使用效能情况要与领导干部的绩效挂起钩来,明确责任。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指定专人行使资产管理的职责,使用部门应有人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的领用及保管。各级管理者之间应该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当有人员变动的时候要签订交接表,确保资产管理工作不松、不断、不乱。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及考核制度。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如车辆、大型仪器设备、单价较低的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等,应该分别制定管理细则。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考核制度,严格监管、量化指标、定期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将资产管理职责的考核作为重点内容,并通过考察管理制度、抽查账目、抽点实物等方式,考核责任部门是否切实履行了管理职责。
科学评估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应按照不同的类别,如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车辆等,在购买时就科学地确定使用年限,到期后组织专人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报废。使用部门定期反馈资产使用状况,对未到年限不能使用的设备应该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提前报废。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对于已到年限的设备进行报废申请,上级单位应及时予以批复,并督促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在新的预算年度不应予以购买新设备的预算批复。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一是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上分别以不同的权限进行操作,固定资产的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信息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反映出来。如此,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二是运用条形码技术,并加入图片信息。固定资产在验收入库时应进行编码,其后无论领用、转移直至报废,编码都保持不变。可引入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实物在单位中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固定资产卡片中加入图片信息,有助于实物的管理,对拥有大量专业检测设备的单位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财政部门可通过网络平台,把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管理结合起来,将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结合起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量和增量实施动态管理,为资金管理、政府采购、资产配置,处置调剂提供信息和依据。
改革现行会计制度。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只核算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折旧。这种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违背,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二是虚增了净资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机关单位的净资产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这样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为预算管理提供翔实的会计数据,影响了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真实地反映存量固定资产的价值。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财政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做到“四个零增长”的重要保证。在行政成本压缩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才能保证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