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中国又以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2016.7亿美元的成绩击败德国,将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桂冠戴在头上。在被认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中国的这些抢眼表现实在让世界所有其他经济体感到惊讶,他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赛场争金夺银的能力和势头,再度刮目相看。
当然,“刮目”之后,能看出什么,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态度。英国《经济学人》日前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说,成为最大出口国的中国,已经占世界出口份额的10%,但这远不是终点。因为十多年来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比世界贸易增长的两倍还要多,依这样的速度,在未来十年内中国有可能夺取1/4的世界出口份额。要知道,历史上只有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达到18%这样的占有率。该文何以如此关注并“看好”中国的出口前景?看看文章的副题就明白了——“龙的威力令人惧怕”。
对中国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即“龙的威力”)日益增强这一事实产生“惧怕”心理,应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一种心态。就像机体面对外来威胁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本能冲动一样,对“龙的威力”感到“惧怕”也会让一些经济体本能地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即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让“龙的威力”回转成为一种压力。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共遭受超过100项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还要多,名列世界第一。
得一个外贸出口世界第一的桂冠,还饶了一顶“被贸易保护”的荆冠,两冠同戴,这滋味并不好受。虽然并非所有的贸易对象都对中国成为出口大国感到“惧怕”,持比较理性公允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被中国赶超的德国,其著名媒体《每日镜报》发表的评论就很积极:“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好的顾客。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德国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看来,要摘掉头上的那顶荆冠,并让那顶桂冠真正闪亮迷人,还得看我们自己怎样做。
坦然面对别人的指责,同时对在国际贸易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进行抗争,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苦练内功,让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我们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出口至今仍以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以及中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为主,实质上主要供给西方的是廉价生活必需品和初级工业机电制成品。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参与的是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巨额出口数据的背后是仅仅分得微利的尴尬事实以及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代价。另外,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有6成来自外商控股企业,而且,贸易数据并未包括服务出口,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见长,而它恰恰是中国的弱项。
反躬自问,我们就该明白,中国倘若不加快调结构、创造新优势,原有的比较优势恐将风光不再。在巩固贸易大国序位的前提下,能否抓紧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进程,某种程度上也关乎中国参与制定多边规则的话语权,关乎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果敢转身,加快转身,中国外贸2010年不能再等!
“真正的欢庆派对,要等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的那一天。”英国《金融时报》的这句评语,或许才是对中国“龙的威力”最准确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