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专稿:奋战在中亚天然气管线上的检验检疫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北纬44度、东经80度,茫茫戈壁上坐落着一个约40亩的院落。一眼望去,只见粗细不等的黄色管道,高高低低的灰色罐体,各式各样的蓝色柄轮,大大小小的白色仪表,构成了一个奇特的钢铁建筑群。

  院子门口的黑色墙面上,一行黄色的大字映入眼帘——“中哈天然气管道霍尔果斯计量站”。

  “氮气进来了!”

  鹅毛大雪整整飞舞了20个小时,依然没有停歇的迹象。阵阵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雪片向人们身上钻去。

  计量站生产区的西南角,一群穿红色防静电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其中一个年轻人戴着蓝色的帽子,金灿灿的检徽在白色的雪幕中分外醒目。

  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仪表盘,不时在文件上写下一行数字。

  “到了!到了!氮气进来了!”有人突然高声叫道。

  正在埋头记录的年轻人定睛一看,发现指针已指向2%的刻度,这表示氧气含量小于2%,也就意味着纯氮气界面已经抵达计量站。

  年轻人飞快地记下这个时刻:2009年12月5日17时24分,然后几乎是一路小跑着穿过生产区,全然没有注意脚上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松开了,好几次差点摔倒在雪地里。

  他要尽快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

  年轻人叫罗旭丹,是霍尔果斯检验检疫局的天然气检验员。

  为了等到这个数据,罗旭丹在零下3摄氏度的风雪中站了将近4个小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氧含量,他的手脚早已冻得麻木。

  听说氮气界面抵达计量站,在场的霍尔果斯局检验检疫科科长徐斌高兴得几乎蹦了起来,他仿佛看见了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正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汹涌而来。徐斌马上抓起电话,向局长汇报,一向冷静的他,居然兴奋地语无伦次。

  不到20分钟,霍尔果斯局局长易坚就赶到了计量站,下车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准备得怎么样?”

  输气突然提前

  当氮气入境的消息传到办公室时,坐在沙发上的检验员于瑞成顿时来了精神,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近一个月以来,他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

  天然气被称为21世纪“最清洁的能源”,但是有“蓝金”之称的天然气也并非十全十美:如果硫含量过高,燃烧时会产生过多的SOx剧毒气体,对人体毒害极大;如果C2含量过高,其蒸汽压相应变高,储存与运输就将变得很危险;如果C5含量偏高,汽化不完全容易产生残液,导致使用中发生火灾事故。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大宗战略性资源商品,天然气属于法定检验商品。那么入境天然气质量有无保证?会不会产生环保影响?如何检验检测?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着检验检疫部门的一举一动。

  11月15日,霍尔果斯计量站进行了通气运行前演练。就是在这次演练中,徐斌得到消息,中亚天然气将于12月1日从气源地土库曼斯坦开始注气,预计12月6日正式输往西气东输二线,而原定的计划是2009年12月31日通气。

  “什么?要提前?”

  听说通气计划提前了将近一个月,负责筹建天然气检测实验室的伊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主任刘绪斌急了。

  也难怪他要着急,微量硫化合物分析仪、水露点分析仪、组分分析仪,这些进口天然气检测设备,刚刚在国外完成招标和合同签订!在这不到20天的时间里,要完成设备运输、安装、调试等,能行吗?

  困难不是理由,必须想办法完成任务!

  为确保天然气的精确检验和快速通关,该局机电化矿处副处长迪丽拜尔分头与有关部门联系,催促设备及时发运。经过多方努力,设备终于在12月1日被运到了霍尔果斯。从美国起运、通关,到安装、调试,仅仅用了15天!

  与此同时,负责天然气检验的全体人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研究文献资料,收集国家标准,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编制完成了《管输进口天然气检测作业指导书》、《安全作业规范》。

  “必须万无一失!”

  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条1833公里的巨龙,自土库曼斯坦出发,自西向东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跨国能源通道。这个被党中央、国务院列入议事日程的重大项目,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局面,扩大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被祖国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的“国门卫士”,依法开展天然气的检验、鉴定、监管,维护贸易各方的合法权益,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检验检疫机构责无旁贷。

  中亚天然气管线的计量执行标准和检测项目一直是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天然气贸易合同、天然气计量站、离线实验室的设计筹备的核心问题。由于中亚天然气管线途经4个国家,进口天然气检验的适用标准及检验项目不统一,为防止出现因技术标准问题造成中亚天然气管道不能及时供气的情况,2009年2月,新疆局局长库来西带领机电金属化矿处和霍尔果斯局负责人,远赴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考察调研,并与天然气进口方中国石油技术部门进行了多次会谈,明确了天然气检验监管的方向,搭建了技术交流平台,建立了多方联系协调机制,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顺利通气铺平了道路。

  管道建设完成了,对即将运营的管输天然气采取什么方式监管,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没有先例可鉴,没有经验可循,怎么办?

  新疆局机电化矿处副处长迪丽拜尔带领相关人员奔赴深圳、广州、上海、福建、成都等地,考察各地的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监管模式,经过多方取经,不断探索,终于理清了天然气检验监管的思路,明确了监管重点,制定了作业流程。

  2009年4月28日,新疆局与中石油等部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中亚天然气进口计量交接协调会,就进口中亚天然气计量、检验标准达成初步意见。

  2009年10月12日,中亚天然气管道霍尔果斯计量站的设备全部组橇安装完成,检验检疫人员用了足足一天的时间,对该站计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证书,逐一验证,逐一备案。

  2009年11月25日,霍尔果斯计量站进行投产条件检查,检验检疫人员仔细研究投产运行过程,天天模拟练习。直到正式通气前一天,他们还在练习安全防护。

  狂欢的子夜

  计量站门口,人头攒动。一道彩门横贯在生产区西侧,巨大的气球高高飘扬。人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那个神圣时刻的到来。

  “点火!”前线总指挥一声令下,一道明亮的火焰从高高的放空管喷涌而出,划破霍尔果斯计量站上空,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也被点燃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潮水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将帽子抛向空中。

  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2009年12月5日23时58分,中亚天然气进入中国了!

  检验检疫干部职工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一刻,他们的心中早已没有寒意,一切酸甜苦辣,统统消融在这掩饰不住的喜悦中。

  这一刻,检验员哈依萨尔兴奋地跳起了哈萨克族舞蹈。

  这一刻,霍尔果斯局检验检疫科科长徐斌喜极而泣,今夜,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这一刻,负责天然气检验监管的新疆局机电化矿处副处长迪丽拜尔按捺不住激动,给所有认识的人挨个打电话报喜。

  这一刻,新疆局局长库来西更是感慨万千……

  特殊的“炮弹”

  欢庆的人群逐渐散去,战斗在中亚天然气管线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顶着风雪,又一次走向生产区——

  他们需要定时巡查计量检验系统,确认在线设备和显示仪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他们需要采集天然气样品,进行多个项目的检验分析。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时针指向6日凌晨1点5分。

  于瑞成和同事周均小心翼翼地捧着一颗炮弹一样的银色密封管,如同一件宝贝,轻轻地放在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盒子里。

  这颗“炮弹”,是钛合金的天然气采样瓶。采样瓶里,来自中亚的第一份天然气样品,在新疆检验检疫人手中诞生了。

  样品被紧急送往实验室,各种仪器早已准备就绪,检测分析马上开始。

  进口天然气——这宗看不见的商品,只有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能源源不断输往神州大地,送进千家万户。

  6点2分,第一份天然气检测报告出炉,标志着新疆局对中亚天然气的检验监管正式开始。

  这一开始,就将是30年。

作者:贾崇清 彭敬信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2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