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和品质的标志,更是地方名片。”11月13日,在渝召开的中欧“城乡统筹中的地理标志保护”论坛上,与会人士呼吁,要继续通过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助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化。
据了解,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已受理地理标志保护申请1070件,对国内932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了专门保护,主要涉及白酒、葡萄酒、黄酒、茶叶、水果、花卉、工艺品、调味品、中药材、水产品、肉制品等。
论坛上,重庆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称,作为中国著名的“榨菜之乡”、“柑橘之乡”、“烤烟之乡”、“青蒿之乡”的重庆,在地理标志保护和开发上,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维权打假联动等,已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加强扶持、企业主动运作、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据介绍,重庆质监局为抓好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普查工作,特别聘请了专家,专门对特色产品的历史文化渊源、地理气候特征、土壤水系特点、原料生产工艺、产品独特品质、市场及产业发展的前景进行论证,从中挖掘符合地理标志申报条件的产品,形成保护发展目录和规划。该局还积极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助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化。他们以地理标志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通道,将分散的农户连接到市场,使农户可以分享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利益,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效果。
据统计,自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以来,该市相关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大一倍,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创利税4.5亿元,农民平均月增收约500元,部分名牌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欧美。特别是涪陵榨菜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后,通过标准化生产打造高端品牌,依靠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已经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支柱产业。目前,榨菜原料青菜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3.9万公顷、132万吨,比2000年增长134%和207%,农民种植收入由2000年的人均123元增加到现在的654元;菜农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新技术和新设备变废为宝,利用榨菜生产加工中产生的腌制液制作榨菜酱油,并在全国率先制定行业标准,既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更使榨菜产业链产值扩大到31亿元。
重庆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目前该市已有1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基础上,将继续做大做强,不断筛选确定、梯次推进,力争到2012年全市累计成功申报15~20个,并努力建设国家级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促进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