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同时,中央组织部也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进而一起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考察干部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确保选准干部,需要做到“三心”、“二意”。
“三心”:公心、细心、耐心。
公心,就是对待考察对象要公道正派、凡事出于公心。考察者因知识、阅历、思维、能力、水平等不同,对被考察对象的的评价标准尺度也不一样,若再出现诸如存在亲疏好恶等“晕轮效应”,将会导致考察失真和不公,直接影响干部的选拔任用。因此,考察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和鉴别力,力求客观、公正、准确、实事求是对干部做出科学的评价。
细心。当前,一些干部带病提拔,并不是事先没有反映或没有一些苗头,而是个别同志有反映或已经隐藏在某项具体的事情中,因考察者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选人用人失误。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在考察干部中,要注重突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这往往是体现干部特点之所在,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
耐心。考察干部既要看干部的显绩,也要注重干部的潜绩,这就要求考察者要有耐心。要通过耐心的查看干部的历史档案,了解干部的家庭情况,各个时期的政治表现,通过耐心与知情者沟通交谈,了解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到“耐心”要练好“三功”:一是“坐功”,要求考察者要静下心,坐得住,与被谈话人倾谈。二是“查功”,就是要注重查看各种资料和干部本人的档案。三是“问功”。个别谈话时,不能千篇一律的简单重复问一问诸如德能勤绩廉如何?有没有不足?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人而异。
“二意”:看民意,不随意。
看民意。一是开展问卷调查,强化党内外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二是访谈被考察对象的生活圈,如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三是走访被考察对象的邻居。从三个方面多方位深入了解被考察对象在群众中的公认度,把上级评价、相关职能部门评价、本单位评价、基层群众以及社会评价结合起来,避免以偏概全。
不随意。考察干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要精心准备,如制定考察方案、谈话提纲等等;二不能走过场,要严格按照程序,该走的步骤一步不能少,该履行的程序一个不能落;三要遵守考察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