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内外”对接还需磨合期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日前,广交会新闻发言人陈朝仁介绍,“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本届广交会参展商中,有83.6%的国内参展企业表示愿意与国内采购商沟通。在去年,有内销意愿的外贸企业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可见企业做内销的意愿显著上升。”

  想让我国庞大的外贸产业真正利用好内需市场,想让需求外贸优质产品的内贸企业找到称心如意的合作对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点,在广交会上显露无遗。

  由于内外市场“习性”不同、游戏规则不同,虽然经过了一年的磨合与尝试,“国内渠道”和“外贸企业”两股力量,似乎仍然难以顺利拧成一股绳。市场普遍认为,“外转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内”“外”双方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创意好的产品,不仅仅在国外有市场,我相信在国内消费者一样感兴趣。”前来国内采购中心的广州扬华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华说。与此同时,一批内贸企业也对引入享誉国际的外贸产品兴趣浓厚。就在本届首次设立的“国内采购中心”里,来自北京、广东、吉林、山东等地的15家国内部分知名卖场和百货商场进驻。

  然而,经过一年的“磨合”,在一些内外贸企业成功展开合作的同时,大部分内外贸企业仍然“痛”感对接阻碍重重、进展缓慢。一是“单纯”的外贸企业无法适应内销游戏规则。二是部分外贸企业认为从国内渠道“收钱缓慢”,心理上存落差。不少外贸企业反映,内销市场受控于连锁大卖场等渠道,货款回收缓慢导致资金流不顺畅,存在极大风险。三是“口味不同”难适应。一些小企业直接表示,由于产品主要设计就是针对国外市场,因此不会考虑内销。

  而对于国内的大型卖场、百货商店来说,在欢迎外贸企业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提出了多种原则要求:

  一是强调“服务高于质量”。而外贸企业做惯了“订单式”买卖,在售后服务等配套上乏力。二是部分外贸产品需要“转变口味”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遭遇各种“障碍”,甚至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遮住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失败的原因除了国内渠道的因素以外,也需要外贸企业思量自身。

  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外贸企业经历了十年的外贸黄金期,已经习惯了过去简单的外贸增长模式,因此难以适应内销模式。此外,做内销也不是一种因为出口遇冷、为扩大市场而采取的‘促销’手段,而更应该是企业的长远战略,因此希望一拍即合、一两个月就想看到收益是不切实际的。”

  据了解,目前商务部作为牵头部门,正在召集财政、银行、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共同研究怎样更好地促进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外贸易市场的统一等问题。

  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广交会业务办主任文仲亮表示,在政策层面上,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专利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二是要解决内外贸结算支付“两张皮”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贸易制度;三是要在内贸领域,推行建立国内信用保险体系。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内外贸需要一齐抓,需要两条腿走路。但实际上,外转内仍需要一个过程,不论政策体系上,还是外贸企业贯穿执行上都需要一个过程。

作者:姜维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