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湖北省枣阳市开展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枣阳是湖北省农业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水稻是枣阳市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总产量40%以上。2009年,湖北省枣阳市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实施了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落实在枣阳市水稻主产区、大米加工龙头企业集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区域,涉及吴店镇、平林镇和南城办事处,示范区建设面积5万亩,其中示范样板区面积400亩,分别落实在吴店镇周寨村、西赵湖村、南城办事处后湖村和平林镇平林村。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是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培两优3076、Q优6号、扬两优6号等),品种优质率达到了95%。二是主推以水稻旱育抛秧、保优高产栽培为主的栽培新技术,应用面积达到了90%。三是加快推广以直播稻、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了5万亩。四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是增磷、补钾、氮肥后移等,应用面积达到了100%。五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重点抓好病虫草害的无害化防治,应用面积达到了90%。  

  二、取得的成效  

  1、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今年来,枣阳市水稻生产虽然遭遇了多种自然灾害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瘟病等大发生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仍然获得的大丰收,这得益于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实施与全市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田头,指导有方,措施得力。2009年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了663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22公斤/亩。  

  2、品质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单产提高的同时,水稻品质发生了质的提高,2007年优质水稻组合占60%,2009年以扬两优6号、Q优6号等优质水稻组合的种植比例达95%。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在已通过3万亩的基础上,又有2万亩正在审报。  

  3、种植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5万亩示范区水稻平均单产较非示范区提高了22公斤,加之订单加价10元/100公斤,示范区共计增加收入11万元。  

  4、品牌开发有了新发展。由于在示范区和核心示范区与无公害水稻生产相结合,实施定单农业,推行优质品种,采取无公害生产,大米加工企业有了优质原料,按照市场运作,引导企业创新品牌,扩大了“凉水”牌优质米生产规模,全面提高了产品档次,加大了品牌宣传,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5、产销衔接度有了显著提高。为解决种植与收购、加工品质不一致的问题,支持、组织了稻米加工企业与农民订产销定单,面积达到5万亩,创建了优质水稻生产合作社,带动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插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推动了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订单收购率和商品一致性。  

  三、采取的措施  

  1、抓组织领导。水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积极配合。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沟通,枣阳市成立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委主任、农委、水务、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各级政府把水稻无公害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层层抓落实。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市场监测、技术信息宣传工作,加快了水稻质量安全提升的建设。农业、水务部门共同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环保部门加强了农田环境监测,防范稻田污染,增强了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他各涉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发挥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抓科技服务。各相关部门认真抓好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印发资料、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田头指导、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将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组织技术人员上阵,坚持和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大户和示范户制度,要求每个农技人员联系5户水稻种植大户(10亩以上)、在水稻主产区的每个村都有农技人员联系,建立了农技人员联系示范户档案,登记造册,进行考评。  

  3、抓区域布局。按照生态适宜、品种对路、结构优化的原则,稳定和逐步发展优质稻。积极示范山区绿色有机稻种植。主攻核心示范乡镇的建设,坚持“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连片推进”的原则,我们重点是抓无公害生产基地的4个水稻生产乡镇(俞村、三溪、兴隆、白地),20个种稻大户(规模种植30亩以上),150个科技示范户(规模种植10亩以上,亩产600公斤以上),建立了3万亩核心示范区。  

  4、抓考核机制。由枣阳市农委牵头制定水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市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专家组及行业人士在内的考评组,年底进行考核。对成效显著的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技术人员及市级有关企事业单位予以了表彰奖励。  

  5、抓市场监管。首先筹建了农业执法队伍,健全了执法体系,完善了执法手段。深入开展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为重点的农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监管和整治未经审定或引种未经批准的品种、未经登记的肥料和农药、质量不合格和假冒伪劣和无公害生产中不允许使用的农资产品,进一步规范了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保护了农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对重大农资案件的查处是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6、抓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政策措施,完善实施农业科技综合开发示范、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示范等项目,进一步调动了稻农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了良种补贴在稻米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加大了无公害基地认证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四、下一步打算  

  1、加快优质稻品种引进与推广,优化稻米品质。开展优质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定期进行区域试验,按周期进行水稻品种的淘汰和更新。  

  2、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按照生态适宜、品种对路、结构优化的原则,稳定和逐步发展优质稻。坚持“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连片推进”的原则,扩大标准化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同时,扶持稻米加工企业直接参与优质水稻产品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改造加工设备,提升稻米产品的加工品质和品牌。  

  3、加快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围绕无公害稻谷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机插秧、抛秧技术、稻鸭共育、高效栽培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既为企业提供平衡的原料供应,又使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畅通,使企业与水稻种植业良性协调发展。     
作者:张玉梅 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