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菇农严格按照标准化种植,质量控制更严,相对于过去传统方法,现在的双孢菇产品品质更好,菇农的收益也更高了。”最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安徽各地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质监局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从而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安徽省质监局重点加强了农业标准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围绕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了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生产加工标准和技术规范。截至目前,全省共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10项,基本形成配套齐全的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同时,安徽省还承担了《我国主要农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评估、危害分析和防范措施研究》、《安徽省茶叶入世应对研究》等11项国家标准科研项目,主持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安徽省各级质监部门着力抓好100个国家级、7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休宁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以4家龙头企业为主导,形成了“公司联协会、协会联农户、农户建基地和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茶农年增加总收入300万元以上,实现20多个村2000多家农户脱贫。目前休宁县有机茶园面积达1050公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和绿茶加工基地。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给农民做示范。宣城市质监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紧紧围绕效益农业为主的发展战略,从示范区建设、标准体系建立、示范户培育、宣传培训等方面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工作上,除了在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举办讲座宣传、培训,把农民集中起来办班进行宣传培训,走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宣传培训外,还创新开展请农业标准化示范户进行现身说法的体验式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3个农业地方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宣城市已经拥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8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4个,示范区品种涵盖了粮食、茶叶、水果、家禽养殖、烤烟、经济作物等宣城名牌农产品。通过示范区带动,农业标准化效益逐步显现。
安徽省质监局还从抓源头、抓基地、抓精品农业入手,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发展“精品项目”为主,大力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据了解,安徽省质监局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与争创名优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品牌农业”为核心,加大开发力度,培育和创建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品牌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叫得响的安徽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