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至今还在喊疼。该市政府事先向市民发出“无车日活动公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带头践行承诺,搭乘公交或步行。但与政府的积极姿态唱反调的是,民间对“无车日”反应冷淡。只要现场警察一转身离开,原本倡议“无车”的区域,即被大量涌入的私家车变成“挤车区”。一位被交警拦住的私车车主抱怨:“牌子上写得明白,只是倡议,又不是交通管制,凭什么不让进?”因而有人开玩笑:“无车日”不是让自行车消失吧?
应该说,“无车日”在广州碰钉子,是意料之中的事。眼下,全国不少城市在推行这项公益活动时都挺勉强。众所周知,“无车日”是个舶来品,自从1998年法国提出“我不在市区开车”倡议,迅速得到欧盟的大力支持。到了2001年,欧洲参与无车日的国家达到了33个,参与城市达到1005个,参与的市民约为11亿。今年,欧洲36个国家、1320个城市参与这一活动,据说规模空前。那么一个人见人爱的活动为何偏偏在我们这儿受冷落?这里面当然有其原因。
首先,我认为“无车日”概念只能落户那些成熟的汽车社会;而对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汽车社会来说,则未免过早。如今,汽车广告风起云涌,消费者争说车型好坏,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拼命加大在华促销的力度。在一些媒体的鼓吹下,好像名车卖得比白菜还快。另有消息说,有“中国汽车晴雨表”之称的北京,国庆节前夕每天上牌车辆逾万,这座城市很快将突破400万辆大关。在这种情形下,一味苛求我们的消费者,指责市民的“素质低”有何意义?说老实话,“无车日”的真正实施,恐怕要等到车辆充分饱和、大伙儿过了“新鲜劲儿”再说。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为:人家走过的弯路,我们常常要重蹈一遍。
再者,与其温情商议,不如硬性指令。比如北京实施每周停驶一天的法规,就目前情形来看,效果尚好。显然,硬件建设和硬性手段,比软绵绵的宣传更有效。某位领导同志某天骑车上班的情景固然感人,可市民亲眼看到的却是城市日益扩张的汽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成了“受气包”。还有,公用车数量有增无减,而且有愈来愈豪华的趋势——老百姓一瞧,啊,官员座驾的档次不断攀升,为什么让我们遵守“无车日”?所以说政要、明星带头骑车——只是装装样子可不行,要把骑车上下班变成一种常态,方可以理服人。
不过,我们应对“无车日”抱有充足信心。回顾起来,“无车日”的历史不长,但影响深远。作为我国最早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成都于2001年开始推行。2006年11月,建设部向全国所有城市发出邀请,共同签署参加“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并将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定为“公共交通周”,9月22日为“无车日”。去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108个城市同时开展“无车日”,虽然规模有限,但响应者越来越多。没有人怀疑,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也会以平和心态看待汽车,在“无车日”到来的那一天,锁上汽车,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步行出门。
在我们这儿,许多事办不下去或办不好,是因为一些人喜欢把它当成时髦追求,而不是发自内心地默默去做——凭这种心态能不遭遇尴尬吗?在挤挤挨挨的车流当中,我只是从内心悄悄企求:别让这个“无车日”成为自行车的“节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