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和要求,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深化通关体制改革、支援奥运口岸反恐、防控甲型H1N1流感传入为工作重点,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基础,提升能力,着力构建口岸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卫生检疫监管体系,确保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局的卫生检疫工作呈现出十大亮点,受到关注,得到肯定。
亮点1 忠诚履职 科学应对
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福建省的口岸点多面广。全省旅居海外华侨超过800万人,其中相当数量生活在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疫情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对外交流和人员往来频繁。会展活动集中使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成为国内甲型H1N1流感防控任务最繁重、形势最复杂的国际空港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福建检验检疫局党组审时度势,科学研判,见事早、行事快、研究深、谋划远。在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党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团结和带领全局同志抓住关键,严把六关,经受住了疫情输入的严峻考验,没有放过一例在现场有发热或其他流感样症状的病例,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口岸防控工作扎实、有序、有效,创下多项第一。第一个发现并反映旅客服药入境干扰检疫查验;第一个做到在口岸现场移送病例;第一时间科学研判对防控工作重点进行调整。据统计,截至8月31日,辖区口岸入境确诊病例85例,现场发现69例,占辖区口岸入境确诊病例的81.2%,检出率远高于全系统平均水平。福建省领导多次肯定说:“正是由于口岸较高比例的拦截,从而延缓了疫情在福建口岸、福建省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对有效防止疫情在学校大面积扩散和社区的暴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亮点2 主动请战 抗震救灾
卫生检疫队伍危难时刻经受住考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福建检验检疫局的干部职工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主动向国家质检总局请战,向地震灾区派出卫生防疫技术服务队。在灾区工作的33天时间里,服务队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村落防疫实际,提出了“五了解、五确保、新三员”等村落卫生防疫工作新方法;出色完成北川县城泄洪前最后和堰塞湖过水区域最早的防疫工作,圆满完成灾区防疫工作任务;累计完成擂鼓镇胜利村、柳林村、银定村、坪上村、盖头村、田坝村消毒、杀虫25.85万m2;处理厕所粪坑854个,蚊蝇孳生场所2286个,埋藏尸体的废墟6处,死禽畜61处;开展现场健康教育17次、999人次,工作区域内未发生一例传染病病例。福建局卫生防疫技术服务队出色地完成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展示了福建检验检疫人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专业技能,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及灾区人民的高度赞誉。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北川县委、县政府专门送来锦旗。福建局卫生防疫技术服务队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一位同志获全国质检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一位同志被评为福建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亮点3 周密部署 果断处置
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持续增强
2008年11月26日,福州检验检疫局马尾办事处检疫人员在对由俄罗斯进境的巴拿马籍“宜发”轮实施锚地检疫时,发现一只不明原因死鼠,经送福建局保健中心检疫实验室检测,鼠疫F1抗原阳性。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在即(2008年12月15日)的特殊时期,发生的一起入境外轮上截获鼠疫疑似死鼠事件。福建检验检疫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向国家质检总局和福建省政府报告情况,并连夜召集紧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控制措施,制定具体处置方案。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检疫监管司的直接指导下,福建检验检疫局紧急动员,快速、稳妥、有效地处置了这起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避免了疫情扩散;同时向媒体发布了最权威的信息,维护了港口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定,服务了两岸直航大局,受到国家质检总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之后,福建检验检疫局以此次事件的高效处置为参照,进一步完善口岸鼠疫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对口岸设施、设备需求、卫生专业人员需求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业务大讨论,提高了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整体水平。
亮点4 便捷高效 安全有序
旅检口岸检疫查验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2008年,全国旅检口岸实行出入境人员检疫查验制度改革,常态下简化健康申报制度,免予填报“出入境检疫健康申明卡”。为强化旅检口岸检疫查验新模式的把关质量,福建检验检疫局重点从旅客检疫查验通道设施、设备建设入手,提高旅检口岸检疫查验工作科技含量,投入130余万元,更新先进的可自动校准、自动捕捉预警信号的体温检测设备,建设长乐国际机场和武夷山机场视频体温监控系统,缓解了现场检疫人员不足,查验效率低,旅客短时集中入境通关速度慢的矛盾。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配备人员及行李放射性检测设备,提高口岸核与辐射事件发现能力,建立起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为代表的“人、机、犬”旅检口岸检疫查验新模式。新模式实施后,入境航班旅客通关平均速度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为5分钟;在口岸现场发现有症状人员56人,并在出境人员中检出一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病例,发现放射性超标旅客4人。口岸现场发现有疫病症状人员在全系统排名第二。
亮点5 加大投入 升级设施
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持续提升
确保北京奥运期间口岸卫生安全,是2008年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严防甲型H1N1流感传入,是2009年上半年检验检疫系统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福建检验检疫局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开展口岸人员能力水平与专业人员配备情况,口岸基础设施与专用设备配置情况的调查摸底,深入分析业务需求,找出、找准薄弱环节;通过开展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和辐射携带与外来生物入侵事件的风险评估,确定防控重点;通过加强一线卫生专业人员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争取经费支持,集中配置红外成像自动搜索测温系统、生物因子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卫生监督、放射性监测等设备,提升口岸监测技术水平;通过梳理、修订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反恐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完善口岸应急处置预案体系;通过对口岸应急工作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报告途径、处置措施、防护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联防机制等各方面的全面检查,确保口岸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口岸核和辐射、生活反恐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去年以来,调整资金1980万元,配置现场体温检测设备、卫生监督设备、核辐射监测设备以及实验室检测设备等累计226台(套),提高了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确保口岸卫生安全。
亮点6 加强建设 增强实力
口岸卫生检疫行政执法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08年是福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规范化建设力度最大、检测实力提高最快的一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要求,先后两次对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分中心实施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分中心机构资质、人员资质等老大难问题明显改进,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健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体系认可方面也取得较大进步,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分中心相继通过ISO/IEC17025体系认可,或通过初次评审,或进入现场审核阶段。保健中心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先后投入715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新建依赖性药品检测实验室138m2,扩建医学媒介实验室200m2,引进3名博士,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通过优化实验室配置、合理调配人才资源,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验室开展包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在内的新项目11项,实现口岸传染病检测、医学生物媒介携带病原体检测工作常态化。在“11·26”事件处置以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过程中,保健中心实验室科学严谨,专业高效,连夜提交检测报告,为及时判定事件或病例性质,尽快采取应急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妥善处置奠定了良好基础。
亮点7 立足防控 加强监测
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控能力持续增强
在建成以福建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中心实验室为核心,以10个分支机构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为支撑的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网络基础上,福建检验检疫局自主研发的“医学媒介生物鉴定检测预警管理系统”在全局安装使用。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鉴定、检测工作得到省局中心实验室专家的强有力指导,能力明显增强,一批口岸以往记录中尚未记载的医学媒介生物被发现。如福州口岸首次发现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粒型硬蜱,福清口岸首次从进境废纸中截获红头丽蝇,武夷山口岸发现医学昆虫新种——公东短蠓、武夷山绳蚋,全国新记录种——巴国短蠓,以及福建省初次发现的棕背裸蠓、广东铗蠓、峨嵋蠛蠓、天山毛蠓等蠓种。其中,公东短蠓,以福建局武夷山办事处王公东同志的名字命名,相关论文发表在《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上。
亮点8 先行先试 突出特色
涉台船舶卫生检疫监管工作持续完善
福建地处对台工作最前沿,是两岸直航的最重要省份之一,随着两岸经贸的快速发展,对台小额贸易作为两岸贸易的有力补充也随之发展。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有24个对台小额贸易点,且地处偏远,检疫查验难度很大。各口岸存在对台小额贸易船舶检疫查验方式不一,《船舶卫生控制措施证书》及《健康证明书》查验难等实际情况。福建检验检疫局将对台小额贸易卫生检疫监管作为重点解决问题,列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研内容。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三沙、深沪、黄岐等对台小额贸易点,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与监管一线检疫人员、地方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台小额贸易企业等广泛交换意见。在调研基础上,形成《对台小额贸易船舶卫生检疫监管工作规范(试行)》,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先行先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对台小额贸易船舶卫生检疫监管工作,促进对台小额贸易健康发展。口岸甲型H1N1流感防控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针对对台小额贸易点监管问题专文建议省政府协调,加强了与当地政府、口岸海防办、边防部门衔接,落实了对台小额贸易点信息报告、病例移交等联防联控工作,边远口岸小额贸易点的监管工作更加完善。
亮点9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口岸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口岸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是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检验检疫局与武警福建边防总队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口岸旅检通关、口岸反恐、对台小额贸易点、台轮停泊点监管、执法和打击走私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福建检验检疫局与武警福州指挥学院签署检警技术共建协议,与福建省辐射监测站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聘请两单位的专家作为口岸应对核与辐射事件的技术顾问,缓解口岸一线卫生检疫监管队伍缺少核与辐射专业人才的问题,理顺了应对口岸核与辐射事件过程中,与地方环保部门的分工协作事宜。福建检验检疫局与福建医科大学密切协作,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双方在信息共享、实验室检测资源共享、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与福建省卫生厅进一步强化口岸疾病预防与控制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疫情通报、疑似传染病人救治、传染病联防联控等协作机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联动,共同防控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对全省1200多名出境游组团、旅行社领队进行有关当前境外传染病流行趋势,出入境卫生检疫法规及信息报告要求等知识培训,提高境外游带团导游传染病防治知识。联防联控机制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防控初期,福建检验检疫局就主动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先后与省卫生厅、省防控办、省应急办建立热线联络电话,及时协调解决疫情信息通报和病人移交等问题,在全系统率先实现由地方卫生部门在口岸设置临时留观点接收和排查病例;与口岸海防办、边防部门衔接,完善了边远口岸小额贸易点的监管;与海关、民航、旅游、交通等部门联络,明确了信息交流等工作,确保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到位。
亮点10 加强合作 突出创新
卫生检疫科研制标工作上新台阶
2008年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坚持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切实加大与中国检科院、福建省CDC等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卫生检疫科研课题实现重大突破。福建检验检疫局主持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立项课题——台湾蔑蠓传播乙脑机制研究;与中国检科院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公益性课题——“口岸媒介诱集技术研究”、“入境垃圾对环境健康影响的研究”;与中国检科院共同承担国家质检总局立项的“口岸传染病风险预警与快速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突发传染病口岸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研究”,“入境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等20余项科研课题,制定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制修订4项,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同时,福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组织研发的“保健中心健康体检管理系统”在全局系统内保健分中心推广,实现了全局健康体检工作数据的集中管理。
(本版由福建检验检疫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