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艘动力强劲的航空母舰,南沙保税港区承载着广州外贸的远大抱负,承载着广东检验检疫的服务精神,在珠三角中心位置的珠江出海口横空出世。今年上半年,经南沙港出口的货物总值达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南沙保税港区集聚效应亮点凸现。
2009年7月9日,广州南沙保税港区(一期)获得了由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11个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颁发的验收合格证书,成为我国第五个、广东省第一个正式通过验收的保税港区。从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到正式通过验收,南沙保税港区仅耗时8个月,就顺利完成了硬件设施、信息系统等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这中间蕴涵着无数个属于检验检疫人的精彩片断。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后,作为广东首个保税港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将给珠江西岸的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对此,广东检验检疫局党组高度重视,把南沙保税港区筹备工作列入广东局2009年重点工作之一,并多次派员深入一线调研、分析、决策。南沙检验检疫局党组立即成立了保税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南沙保税港区检验检疫筹备工作,同时抽调业务骨干15人,成立了业务规划、信息化、现场工作三个专题小组,专职负责南沙保税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为配合广州市政府加快南沙保税港区建设,今年2月底,南沙局派出调研考察组,前往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考察学习刚一结束,调研组不顾舟车劳顿,立即根据现有检验检疫设施和今后业务发展需要,连夜起草了调研报告及南沙保税港区检验检疫需求方案,第二天递交给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各方领导均对调研小组高效率、高质量的调研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南沙保税港区由南沙港区二期码头、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和集中查验区四个地理空间相互隔离的区域组成,无法用同一硬件围网将四块区域整合,且原有部分检验检疫设施落后,流程设置不能满足区域联动的需求。因此,解决空间分散、整合四块区域是横亘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
根据南沙保税港区客观实际,广东局与国家质检总局相关专家反复沟通,共同探讨,最终形成了南沙保税港区检验检疫信息化系统方案,创新地用“信息围网”将四个区域围在一起,以有效推进南沙保税港区高效快速运作,同时通过软件平台将保税港区四个区域的视频信号整合到同一操控平台,在集中查验区的视频监控中心足不出户,轻摇操作杆便可监控到四个区域的状况,从而实现了四个区域的集中视频监控。
作为国际直航船舶停靠的一类深水码头,经南沙港区进出口的货物多为大宗商品,对通关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其中有些货物,如进口红酒、食品、水果等,在辖区暂不具备检测能力时必须送样至广东局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在实验室布局规划方面,广东局充分考虑全省实验室布局,结合南沙依托口岸的业务特点,指导南沙局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依序设立医学媒介生物、微生物、石油化工等专业实验室,做到检得快、有特色,不搞小而全,避免重复建设。实验室正常运转后,检测速度将提高至少3倍,大大缩短检验检疫周期及货物在港区滞留时间,打通货物通关瓶颈,加快南沙港区通关速度,提升南沙港区的国际竞争力。
南沙保税港区四个组成区域分属不同业主单位,检验检疫部门与各单位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对于投资较大、回报周期长或没有直接回报的项目投入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如新建视频监控中心,需要各业主单位配合,将信号接入集中查验区,更换部分不合规格的设备,同时增加摄像头安装点。有些业主单位就是想不通:“我们所在区域已经有视频监控,为什么还要整合?”得知这一情况后,南沙局派专人进驻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保税港区现场工作小组,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保税港区开展检验检疫工作的各项要求,按国家相关规定说明涉及的检验检疫执法内容和监管模式。在8次直接对话沟通后,相关业主单位终于理解并支持视频监控整合方案的推行。据不完全统计,针对不同情况,类似的沟通协商达80多次。
为综合提升南沙保税港区竞争力,广东局突出创新监管模式的优势,强化南沙保税港区在珠三角及泛珠三角中心的角色。南沙局从年初挂牌成立开始,以“守信名企口岸快放”为起点,在保税港区实行常态化“5+1”工作制及24小时预约通关查验服务,设立特办专窗、“绿色通道”等,并将“守信名企口岸快放”扩大为“诚信企业口岸快放”,大力推行国家质检总局“金质工程”进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系统,支持广州港“无水港”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服务精神的监管新路,为保税港区起航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