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当地领导谈及武汉的发展,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没有武钢、没有神龙,我真不知该怎样向友人介绍武汉。
事实正是如此。武钢每年产销钢铁千余万吨,神龙让百万辆富康、爱丽舍、毕加索、标致等轿车奔驰于华夏大地,武钢和神龙已成为武汉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品牌象征,是武汉的名片。
名牌影响力
追踪武汉产品创品牌、夺名牌的历程,一条轨迹清晰可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后来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届中国名牌产品揭晓时,武汉榜上无名;第二届武汉只争到了“舒蕾”牌洗发液“半个中国名牌”。因为,丝宝集团“舒蕾”洗发液的生产基地在仙桃市,而集团总部设在武汉市,于是这份殊荣应由两市分享。在角逐第三届中国名牌时,武汉产品首次旗开得胜,“爱帝”牌针织内衣、“金凰”牌黄金首饰、“统一”牌果汁饮料同时夺得中国名牌。
目前,湖北省拥有10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武汉市有3.5个,占总量35%;现有的325个湖北名牌产品,武汉市达到69个,占总量21%。这一发展势头表明,武汉产品创名牌开始大步加速,成效明显提高。
中国名牌产品的获得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极为可观。以2003年数据分析,武汉市“两名”产品完成产值高达569亿元,占全省“两名”产品总产值870亿元的65.4%。
实施名牌战略使武汉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引起国际投资商和著名企业的极大关注。已有5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市兴建投资项目59个,投资总额达55亿美元。
名牌无价
武汉市质量技监局副局长吴祥永至今不能忘记前几年武汉市几乎与两届中国名牌产品擦肩而过的情形。当时,社会各方众说纷纭!有人说:“武汉没有好产品,拿什么创名牌?”有人说:“有好产品没人抓,照样白搭!”
时任市委书记的陈训秋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克服武汉人在工作上“马虎相、过得去”,以及“撮短水”等思想障碍和陋习,扎扎实实创名牌,提升武汉的品牌形象。
作为主抓产品质量和创名牌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武汉市质量技监局提出了建立创名牌激励机制的建议:凡武汉市企业获得一个中国名牌或湖北名牌,由市政府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5万元。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说:名牌无价,多一个名牌就多一份武汉魅力。于是,市政府决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奖励100万元,获得湖北名牌产品奖励10万元。2003年11月,武汉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名牌战略实施规划》,再次将名牌重奖制度化。
政策好、名牌兴。去年10月,武汉市政府隆重举行表彰大会,对获得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的武汉3家企业,当场奖励各100万元;获得当年的24个湖北名牌产品,也分别得到10万元奖金。随之,武钢获得全省惟一的“全国质量管理奖”,武汉市有两项工程荣膺国家鲁班奖和国优工程奖,另有141项工程获得黄鹤奖。
名牌无界
在大力扶植自有品牌时,武汉市更加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共同打造“品牌武汉”。
近两年,该市先后引进了东风本田、台湾唯冠电子、青岛海尔、TCL、苏泊尔、美的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同时鼓励前期投产的国际著名品牌百威、统一等企业增资扩产。为支持这些品牌,仅在去年武汉市的技改投入高达125亿元,为历年之最。
喜讯随之而来:今年,TCL、海尔、美的三家品牌空调,在武汉的产量就攀升至850万台的高峰,使武汉市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引进品牌的“扎根效应”十分可观。据统计,在武汉市安营扎寨的外来知名品牌,去年完成产值已达3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的30%。同时,保护名牌也是造就名牌。去年以来,武汉市质量技监局出动执法人员14万人次,共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标值近1亿元,立案查处制假售假案1万余件。单是假冒的“红金龙”、“黄鹤楼”卷烟,去年就查获1.38万件,有8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品牌武汉”任重道远
尽管武汉市近几年产品创名牌业绩不俗,但横向对比,又让人感到汗颜。截止2004年,北京、上海、深圳均夺得20多个中国名牌,青岛有23个,宁波有22个,广州有17个,杭州有13个,就连温州也有6个中国名牌。而武汉只有3.5个中国名牌,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5。
再看名牌产品规模,差距同样很大。去年,武汉市的中国名牌和湖北名牌产品总产值569亿元,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只有武钢、武石化两家,其余名牌产品企业平均总产值只有3.2亿元。可见,武汉市现有的名牌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较弱。
专家认为,名牌是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的体现。而品牌既包括对产品的肯定,也涵盖对企业、单位和行政区域主体的认同。联想凭什么走向世界?既靠名牌产品也靠品牌企业。上海用什么吸引全球?靠“品牌上海”……而武汉至今还缺少像“联想”、“海尔”、TCL那样的名牌,也没有“品牌上海”的无穷魅力与亲和力。
如何大力推进名牌战略?武汉市质量技监局局长樊启祥对记者说,与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市的全民、全社会和企业的质量意识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加快开展“质量兴市”是推进名牌战略的基础。
今年,武汉市有7个城区相继启动了“质量兴区”计划,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引导企业自律、加强质量监管、发挥市场机制的“三管齐下”的质量工作新格局,以此扶优扶强、推进名牌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市创品牌、夺名牌的潜力和优势。建设“品牌武汉”虽任重道远,但前景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