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长期以来,湖北省五峰县广大农村一直有饮用散装苞谷酒的传统习惯。散装白酒由于其特殊性,一直是五峰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3.23甲醇中毒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五峰县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为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做到举一反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迅速制定科学合理的白酒生产发展和监管措施。前不久,五峰质监局抽调专人,组成专班对全县的白酒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通过上门调查、走访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基本弄清了五峰县白酒生产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一、目前五峰白酒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五峰质监局彻底清查,目前,五峰县共有白酒生产加工企业140家,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其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2家占1.4%;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齐全且在有效期内的13家,占9.3%。
从清查摸底、调查走访的情况看,五峰县白酒生产加工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多。在140家白酒加工企业中,仅有2家获证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其余138家均为家庭式作坊,季节性加工,五峰县白酒加工企业有包装的仅有3家,其它都无产品包装,均属散装白酒,产品附加值低。
二是白酒加工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小作坊设备极其简陋,特别是有些小作坊卫生条件极差,生产加工区脏乱不勘,苍蝇飞舞,有的甚至与家禽、牲畜养殖相连。
三是白酒加工小作坊绝大多数无标准生产,质量安全无法保证。有的生产者为降低成本,见利忘义,在白酒中掺杂掺假,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苞谷酒出售,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白酒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无证无照生产加工现象大量存在。在我县138家白酒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中,有证有照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仅13家,无证无照生产加工企业有125家,占总数的90.6%。
五是白酒质量水平低,产品出厂不检验。调研中发现,五峰县白酒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质量管理薄弱,无质量管理制度,无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产品质量基本是靠经验去控制,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同时,这些小企业小作坊基本无产品检验设备、检验人员,不具备产品自检能力,主要靠质监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监督抽检去判断产品质量,而监管部门对一个企业的监督抽检一年只进行一至二次,所以不能确保每批白酒的质量安全。
二、五峰县白酒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部分白酒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五峰县白酒生产加工绝大多数是家庭式作坊,作坊业主和从业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不理解、不支持,从事白酒生产做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既不愿过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也不办理相关证照。在进行白酒生产加工过程中,有的生产原料把关不严、购进无台帐;有的对标准不了解,生产加工全凭经验,使得产品质量无保证;有的加工户为了降低成本,在白酒中掺杂使假。
2、人员、经费、装备远远不能满足食品监管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而我县各监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短缺、装备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食品监管存在盲区,很多监管工作处在被动地位。比如,五峰质监局目前从事行政执法和食品安全监管的仅5名同志,靠这5名同志要对分布在偏远山村及城乡结合部的几百家小作坊划片定责监管,组织巡查,保证巡查质量和巡查次数到位,难度极大。还比如因检测手段缺乏,我县生产的白酒在县内无法检测,需送宜昌检验,既不方便,时效性也差,还增加了企业和监管成本,给白酒质量安全监管造成极大的被动。
3、各部门相互之间缺乏联动,没有真正形成合力,造成监管不到位,对制假售假者打击不力。目前,有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管一段,从理论上讲责任是明晰的,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要么监管缺位,要么职能交叉,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各自为政、信息不畅,没有真正形成合力,造成监管不到位,对制假售假者打击不力。
4、五峰县的白酒生产小企业、小作坊的规模一般较小、经营效益较差,且大多在城乡结合部和偏僻农村,白酒生产加工从业人员又大都是自谋职业者、下岗职工或农民,难以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再生产,如强行取缔,这部分人将面临生存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取缔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导致白酒生产证照不全问题仍大量存在,但不取缔又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三、针对目前白酒生产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职责。一是政府的总体责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于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均明确了各级政府应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因此,五峰县政府应将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各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凡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或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对主要领导和责任人员实行责任追究。二是部门的监管责任。各相关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配合,确保形成监管合力。三是白酒生产加工者的主体责任。各白酒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2、加强引导,积极帮扶。五峰县白酒小企业、小作坊大量存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需求。他们的存在,不仅能有效转化粮食作物,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对传承民间纯苞谷酒工艺,促进农民增收和方便人民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白酒小作坊不能"一刀切",否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不断地引导、帮扶,督促白酒生产加工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通过改造升级,逐步规范。
3、加大投入,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建议由五峰县政府协调,将散落在卫生、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的检测资源集中起来,在渔洋关建立食品检测中心,此中心必须起点高,检验项目全,能力强,能覆盖县内包括白酒在内的所有食品和农产品以及农业投入品,还要能向鄂西延伸。这样,既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方便县内及周边的食品企业开展委托检验。
4、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构筑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今年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药监、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经济商务等部门共同聘请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这些协管员、信息员来自基层,具有政策熟悉、情况清楚等特点,我们必须依拓他们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协助加强监管,提供白酒加工小作坊安全信息。举报白酒加工小作坊的质量违法行为,从而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和漏洞。
5、强化食品安全承诺制和教育培训制度。白酒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必须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让企业公开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同时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对白酒加工业主的教育培训,逐步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产品信息、生产操作、安全管理、打假保优等相关政策和知识宣传到企业,逐步引导企业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培养讲道德、讲质量、讲诚信的经营氛围。对流入市场的白酒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时,企业必须迅速实施食品召回制度,进行妥善处理。
6、严格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白酒生产加工,根据五峰县目前的实际,允许存在小作坊,但必须严格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要从事白酒生产加工,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一是生产条件必须改善,生产白酒必须具备与之相配套的厂房、设施、设备,卫生标准必须达到,且远离污染源;二是必须建立简易化验室。出厂检验一定要能检验酒度和甲醇两个指标,白酒不经过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严禁出厂,化验室可以单独或者几家联合建立;三是必须建立原材料购进、白酒检验、白酒销售台帐,确保能够进行质量溯源;四是白酒必须包装出厂。凡是经过检验合格的白酒,可采用简易密封包装上市销售,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明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生产厂名、厂址,且要注明"本产品限在五峰境内销售。"今后县内市场上不允许销售散装白酒,以消除散装白酒存在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7、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质监、工商、卫生、药监、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全面清理整顿白酒生产加工秩序。质监部门要加强源头监管,强化对白酒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巡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食品安全隐患。要全面开展白酒生产加工主体资格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白酒生产单位或个人,督促其改善生产条件,办理相关证照。对于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又不进行条件改造的,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同时,建议政府予以坚决取缔。对上市销售的白酒,工商、卫生、商务等部门要督促经销户、餐馆严格索证索票,禁止不合格的白酒或未包装的白酒流入市场。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打假力度,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白酒、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白酒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