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质监局局长牛育才最近特别忙。
忙,是因为又到了给政府提供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时间了。从2008年开始,晋城市质监局就尝试着以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形式,为晋城市政府提供该市的质量状况,希望通过书面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质量方面的依据。“去年我们一共做了两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期,反映还不错。”牛育才说。
按照惯例,今年新一期的《晋城市质监局关于2009年上半年晋城市质量状况分析的报告》将在近期呈报给晋城市政府。目前整个报告的起草工作已经进入了最为紧张的收官阶段。于是,从局长开始,晋城市质监局所有与报告起草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开始了最后冲刺。
“虽然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起草单位是晋城市质监局,但参与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部门却包括工商、卫生、农业等32个与质量工作相关的部门。最终呈送给市政府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是一份关于晋城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等全方位的质量状况分析的报告。”晋城市质监局质量科科长上官泽根说。
据介绍,在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正式起草之前,相关的32个部门都将按照此前商定好的分工,将自己主管的行业或者领域的质量状况及相关数据提供给质监部门。质监部门再根据各相关单位提供的数据和质量情况,最终形成一份全市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上报给市政府。
32个部门的数据、不同领域的质量状况,报告起草工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加班,自然成了家常便饭。
上官泽根告诉记者,现在的报告模式是晋城市质监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因此,不仅已经上报给市政府的两份晋城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模式不尽相同,即将上报给市政府的第三份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在内容和模式上又有所改变。
去年,当晋城市质监局向市政府关于提供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申请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牛育才的心里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晋城市质监局提供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质监部门通过质量报告的形式,给政府决策提供质量依据将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忧的是这样的形式在全国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晋城市质监局必须依靠自身的探索,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让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摸索之后,2008年7月15日,凝聚着晋城质监人心血的第一份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终于出炉了。在这份还略显稚嫩的分析报告里,晋城市质监局向市政府提供了2008年上半年全市质量总体状况、质量管理工作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以及拟采取的措施等内容,重点分析了电线电缆、卫生建筑陶瓷等典型产品的质量状况,还有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和服务质量的状况。
有人说,这份质量状况很类似于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尽管不是很完美,但意味着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在今年召开的晋城市地方两会上,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对这样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给予了肯定,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中关于质检中心建设的建议,被市政府所采纳。这样的良好反馈,激励着晋城质监人以更大的热情坐好自己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