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仅有中专学历,但搞出来的科研成果却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并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推广应用。
他是单位的普通一员,却有200多名干部职工在他患病住院时自发地前去看望,并在短短的两天内为他捐款5万余元。
他,就是被人们称为“业余科研工作者”的黄埔检验检疫局新港办事处查验三科副主任科员——林应太。
做事:他一如既往地愿吃苦中苦,收获的是硕果累累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现年40岁的林应太,1989年从佛山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原广州卫检局黄埔新港办事处工作,大家习惯地称他为“阿太”。打小就好强的阿太,立志做出一番成绩,可在信息化兴起的时代,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就感到力不从心。上世纪90年代初,原卫检报检系统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上级购买了286电脑分到新港办事处,可会用的人寥寥无几,于是阿太因为年轻被选进了电脑知识培训班。经过短暂的培训,从未摸过电脑的阿太对电脑产生了浓厚兴趣,打字、五笔输入、DOS系统命令,很快就能熟练使用电脑,并尝试着简单维修和编写程序。两年的时间,从掌握使用电脑到维修电脑,再到编写程序,他竟然成了黄埔局小有名气的“电脑通”。
阿太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目标——开发应用软件,因为他看到当时使用的电脑软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992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他对运用计算机管理集装箱检疫工作进行了攻关。这对半路出家又未受过专业学习的他,困难可想而知。有时为了一个命令单词要查找好几本书,才能知其所以然。但一向不服输的阿太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利用一切空闲“充电”——查找书籍、输入命令,有时一个命令输入错了,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工夫都得推倒从来。因此值夜班的同事,常常看到他在电脑旁工作到深夜。困了趴在桌上眯会儿,醒来继续工作。就这样,凭着对新知识的执着追求,1993年阿太终于开发出了“入出境集装箱检疫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并迅速在口岸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成果填补了当时我国卫生检疫在计算机应用程序方面的空白,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追求一旦开始就很难停留。“三检”合一后,阿太参与开发了广东局废旧物品报检系统软件;与另外两名同志合作,在全国率先研制出“航行港澳船舶检疫自动应答系统”软件,被列为全国检验检疫大通关建设的重点项目,获广州局专项贡献奖。至今在全国口岸码头广泛应用,仅黄埔口岸每月就有千余艘船舶通过该系统快速通关。
做人:他总是主动替他人着想,回报的是人间真情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这是谁说的无法考证,但是阿太确实比以前忙了。因为他懂电脑,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承担着新港办事处整个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为了维护电脑,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有时因为电脑故障,值夜班的同事深夜打电话追着他,电话里说不清解决不了,他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单位。对此他的妻子一开始不理解:“这还让人睡不睡觉”,但阿太一切如旧。与他打过交道的同事常说:“阿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热心。他经常把为同事买电脑、修电脑当作分内的事,随叫随到,全程服务,从来看不出有厌烦。”因此,“电脑通”又有个名字“活雷锋”,但阿太从不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