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来,此案一直就备受舆论关注。3月18日,在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反垄断审查以后,此案终于以商务部的否定结果而告终。
本来只是一起很平常的市场并购行为,但由于近年来一些民族品牌如大宝、乐百氏、中华牙膏、娃哈哈、南孚电池等,被外资并购后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1+1>2”的光明景象,有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不小的危机,这使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从一开始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争论的焦点就是民族品牌的保护。一时间,一项商业并购案似乎上升到了关乎民族尊严的层面。
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没有国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正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国籍”一样,虽然品牌没有国界,但品牌自身却是有国籍的。比如,想起可口可乐,消费者都会想起这是一个美国品牌、想起索尼,消费者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日本品牌一样。于是,有关自主品牌的保护问题,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上引起了媒体与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
必须承认,对于“地球村”里的市场竞争,单纯保护民族品牌,是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也容易落人以贸易保护的口实;反过来,面对强大的资本市场,单纯的民族保护措施也是拯救不了自主品牌的,毕竟它们都需要在市场中游泳,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需要给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实际上,除了经济上常见的税收、财政环境以及政府采购等消费环境外,自主品牌的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公平透明的法律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汇源并购案中《反垄断法》的首次完美“亮剑”,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国际通行的外部环境———法律。
有意思的是,虽然对于汇源并购案的反垄断审查已经结束,但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而这次争论焦点变成了民族与贸易保护。其实,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市场与品牌,早已是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澳大利亚政府就曾阻止过可口可乐收购其某民族品牌,以保护国内市场有序竞争,法国也曾专门出台法律,以保护其民族品牌被收购。
因此,从品牌建设环境的角度考虑,汇源并购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说明,今后国家遇到此类收购案例,在审批的时候,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将会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