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系统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分类监管、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建立和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商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全国工商系统共检查食品经营主体824.82万户次,查处无照经营12.97万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139个,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4.3万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价值1.76亿元,促进了食品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
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上半年,全国工商系统以监管食品质量和规范经营行为为重点,以开展包装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为中心,突出解决好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品种和消费者反映比较多的问题。
首先,集中开展包装食品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城市社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为重点区域,以各类集贸市场等为重点经营场所,以小食品店、小作坊等为重点对象,全面实施“六查六看”,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上半年共查处假冒伪劣包装食品633.65万瓶(听)、1251.51万公斤。
其次,集中开展儿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针对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主要集中在“六一”儿童节前后,普遍对学校周边重点地区进行检查,以儿童食品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上半年共查处假冒伪劣儿童食品33.04万公斤,价值351.35万元。同时,全国各地结合儿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在去年儿童奶粉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开展了“回头看”,重点检查过去公布过的黑名单上的劣质儿童奶粉。
其三,集中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以清查含苏丹红食品及苏丹红食品原料为重点,采取加强质量监测和资源共享,对有关问题食品及时下架控制,并追根溯源,严厉查处有关违法行为。启动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严查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上半年在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中,共查扣含苏丹红食品4.92万公斤,查扣含苏丹红食品原料3772.72公斤。
其四,集中开展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针对节日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以节日需求量大的食品为重点,认真开展了节日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专项执法检查中,采取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等方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向农村销售的行为。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作为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市场检查,及时立案和查处有关违法案件,继续与名优食品企业联手开展“打假保优”活动,公开举行大规模的销毁假冒伪劣食品活动,集中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取缔,打掉了一批地下食品经营黑窝点,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上半年,全国工商系统更加广泛地开展食品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小食品店的食品质量监管,统一对乳制品、水发产品、鲜肉等354种食品进行质量监测,抽样合格率为74.2%。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监测出的不合格食品,及时采取了暂停销售、责令追回以及行政处罚等措施。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覆盖面广、发现问题快、查处违法行为及时的特点,初步建立了省、地市、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直至工商行政管理所相互贯通的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快速处置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工商管理机关能及时处理突发食品安全问题。
完善食品市场监管机制
上半年,全国工商系统按照“三位一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机制的总体思路,继续推进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建设。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系统行政执法制度。各级工商机关以食品市场主体准入、食品市场巡查、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等制度为重点,继续积极探索监管办法和手段,并在全系统进行推广。据了解,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已有13个制定了行政执法五项制度规范文件。
不断完善食品经营企业自律制度。各地继续督促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一系列自律制度,明确建立自律制度的具体要求;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走访,督促指导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树立建立制度好的典型,进行示范引导;指导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保证书或“责任状”,强化诚实守信。目前已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自律制度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不断完善食品市场社会监督制度。上半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突出与有关协会加强合作、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社会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