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不经意”处话成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陈先生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五连包装的某品牌方便面一包,发现其中一包中了方便面厂家促销活动的四等奖,即“再来半包”奖。陈先生认为“半包”奖品应该是大包装的半包,即2或3个小包装方便面,但兑奖时工作人员却表示,该奖项的“半包”指的是小包装的半包,而该奖的兑奖方式只能是用两张同奖奖券换一小包方便面,或者再出一半的价钱兑换一整包奖品。陈先生不认可这种解释,与店方发生争执。面对坚持领奖的陈先生,店方一位工作人员拿来一小包方便面,打开包装掰下一半递给陈先生。此举将陈先生激怒,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遂将方便面扔在地上。冲突再次升级,在无奈赔偿了店方另外半包方便面的价钱之后,陈先生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投诉。最终的结果是,方便面厂家就奖项设置存在的问题向陈先生道歉。(《京华时报》2009年1月18日报道)

  这事就这么了结了吗?我看未必。对于陈先生而言,换得厂家的一声道歉,大概也就算了,再较真下去意义也不大,然而对于厂家来说,事情远未结束,道歉之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至少应该对“再来半包”这种奖项设置存在的失误进行深入反思,检点自身在经营管理上是否还存在类似的疏漏。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和检点,轻描淡写地就这样算了,我想,那问题就严重了,此时的“半包”之失,很可能就会转化为蚁穴之危,成为企业千里之堤的致命隐患。

  这并非危言耸听。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在谈到一种所谓“色厉内荏的经济现象”时曾警告说:“这些经济威猛强劲的现象就像肺病患者两颊的红潮一样,是一种假象,这些产业的内部已经开始腐朽。它们并非缓慢地趋向停滞或衰退,相反地,它们往往是在一个最不经意的危机中被一击而溃的。”他所说的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个体的企业,而将企业一击而溃的危机,正是那些“不经意”的小事。换一种表达方式,他所说的观点,就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细节决定成败”。

  前文中的方便面企业进行有奖促销活动并没有什么错,但其在奖项设置上却存在一个或许是“不经意”的失误。“再来半包”这样的奖项设置,即使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产生陈先生那样大小包的误读,但在兑奖方式上的两种规定,也明显为消费者制造了障碍。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厂家设置这种奖项,根本就是在耍小聪明,它早就预设好了一个前提,即没有哪个消费者真的会要半包方便面。然而,世事难料,就有陈先生这样的消费者出来较真。小事聪明,大事糊涂,“不经意”的失误也因陈先生的出现而被放大。兑奖时出现店方工作人员掰下半块方便面激怒消费者的一幕,也就成了厂家在整个事件中的最大败笔。

  在现在的中国企业中,犯这种“不经意”错误的例子可以说俯拾即是。浙江某企业用于出口的1000吨冻虾仁因为被查出其中含有0.2克氯霉素(这一含量仅占被检货品总量的50亿分之一),而遭商家退货并要求索赔。企业经过严格自查,最终发现问题出在加工环节。原来,剥虾仁要靠手工,一些员工因为手痒难耐,用含氯霉素的消毒水止痒,结果将氯霉素带入冻虾仁。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那些“不经意”的失误。这家虾仁出口企业算是幸运的,毕竟它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及时堵住了可能引发更大危机的那个蚁穴。

  企业做到注重细节,除了要时刻保持对小事的敏感性,将小事当大事来做的心态,更重要的还在于持之以恒,将细节进行到底。许多并不缺乏完善规章的制度及严谨的质量管理方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于完善制度的坚持,缺乏对细节的不断完善。正如《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作者汪中求所说:“对于细节、对于小事做成了,做好了,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但一旦做不好,做坏了,就使其他工作和其他人的工作受到连累,甚至把一件大事给弄垮。”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