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若求人须折腰。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一些家长近日“折腰”给玩具制造商写信,请求对方减少直接面向孩子的营销广告。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争取无广告童年”组织发起写信活动,称大约1400名成员和支持者已致函24家大型玩具企业,表达对面向儿童的广告的担心。家长托德·赫尔姆坎普在信中诉苦:玩具厂商针对孩子投放广告,“让像我这样的家长置身于为难处境,我不得不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广告宣传的玩具”。
我发现,经济气候变冷,致使请求的内容开始“丰富”起来。和那些美国家长一样,我也想斗胆提出几条请求。首先,请求促销广告脱下盛装,离奢华远一些,离实用近一些。只要告知消费者哪儿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尽量把真实的信息告诉他们就行了。如果期望值过高,特别容易出事儿。这不,美国沃尔玛超市促销就“促”出人命来了——一位职员不幸被挤死。于是,我请求商家有一说一,诚实经商。
我请求,不要和消费者玩什么“文字游戏”或“智商测试”,因为我们平时要为生计操劳,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没有猜谜的心情。例如,上海一顾客到某大商场购物时,正逢“满几百送多少礼券”的促销活动。当她购满几百元,拿着礼券想再买一副手套时,才知道礼券只能在商场超市购买东西,可“告示”上并未明确说明礼券只能在某一范围内使用呀。无奈之下,这位女士只好去了超市。可进了超市又被告知,凭礼券买东西,不能享受正打8折的优惠。这样,本来在一般超市卖4元多的牛奶变成了5元多,一瓶洗发水贵了四五元。
我请求,一切商家都应该遵循诚信底线,恪守自己的承诺。而不要把心思用在杜撰新名词,动辄启用什么“最终解释权”之类有辱斯文的话语。现在各商家推销手段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眼花缭乱之下难免心动,但这些所谓承诺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一位消费者告诉我,他手上有一张某产品的VIP卡,然而一年里陆续购买该产品时,商家所承诺的年底将有赠品的承诺至今未兑现。再瞧瞧贵宾卡,上面清楚地写着“本公司有权随时终止使用此卡而无须事先通知”,他只好“哑巴吃黄连”。维权专家认为,消费者老是被迫吞苦药的话,最终“病”倒的一定是商家。
我请求,当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各种添加剂时,一定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要求,并明确告知其成分;当制造商发现产品缺陷时,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消费者,并及时予以召回。销售商做到童叟无欺。如今,经济危机把买卖双方都赶到同一条“船”上,我们都知道,消费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鼓舞人们的信心,拉动市场的巨轮,甚至把金融危机的“事故车”从悬崖边拽回来,让人们生活重现光明。因此,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急需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形成“我消费,你诚信”的良性循环。还是回到本文开始的话题吧,当我的孩子很小时,我曾领教过玩具的厉害。那些价格不菲的玩具总是一套一套的,而且永远有新的品种领跑。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我怕玩具》。试想,一个成年汉子被玩具追得满街跑的情景,如今却成了美国家长的生活写照,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只要生活在继续,请求就会延续。在一个寒冷的季节里,如果某些请求得到回应甚至落实,无疑会给人们的身心平添些许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