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这个新的伟大革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质检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30年,为铭记这一伟大时刻,今天,本报特地编发一系列稿件,回顾我国对外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质检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以飨读者。
1979年,邓小平以巨人之手,将封闭的国门打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的开启,对外贸易连年大幅度增长,人员出入境迅猛增加,作为对外贸易重要保障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口岸把关,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保障对外开放,国务院先后成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卫生检疫局和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并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以中央领导为主的垂直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制度。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1992年春天,邓小平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航程。到1998年,我国改革开放20年,为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重点调整和撤销了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将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三检合一”,组建成立了职责更加明确、法律地位更加清晰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质检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并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对质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质检事业迈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促进了质检事业发展,质检事业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为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质检部门紧密围绕我国外交外贸大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运用口岸查验、评议交涉等手段,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同时,积极改革检验检疫通关模式,围绕“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以高质量提升竞争力,以高质量促进出口,使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制造”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高位增长,2007年超过两万亿美元,成为第三世界贸易大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口岸人流物流急剧增加、国际上特别是周边一些国家疫病疫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质检部门忠于职守,严格把关,对出入境商品、货物、人员、动植物、交通运输工具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有效地防止了不合格产品、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国门,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信誉。在近年来防控非典、禽流感、红火蚁、口蹄疫、鼠间疫情等重大疫病疫情中,质检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标准制修订步伐,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标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标准总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体系日趋健全。我国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我国认证认可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认证、农产品认证和节能认证相继开展,全国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已基本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国质检事业从小到大,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创新发展,质检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质检事业将再接再厉,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履行职能,努力开创质检事业新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