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30年检验检疫人描绘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画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30年,弹指一挥间。

  或和风细雨,或深沉凝重,时而婉约,时而豪放,时而低吟,当记忆的大门徐徐打开,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此刻,辽宁检验检疫人在时空的隧道里穿行,伴随我们的是振兴东北的冲锋号角。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撷取沧海一粟,请四位分别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走来的检验检疫人,亲手描画出检验检疫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画卷。每一段记忆,每一分感受,都从他们的笔端流出,汇成新世纪的最强音符!

  李进忠,男,出生于1949年,现就职于大连开发区检验检疫局动检科,任主任科员,曾任原辽宁商品检验局畜检科科员。

  李进忠:70年代下厂检验骑自行车

  上世纪70年代的检验出行条件十分艰苦,近处工厂不管刮风下雨骑自行车几公里,远处要乘长途公共汽车颠簸几十公里。水产品的现场检验都在冷冻库房进行,作业条件十分寒冷,在冷库工作要长达1至2个小时。

  1975年我和刘师傅作为驻厂检验员到大连庄河外贸冷冻厂,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指导企业规范生产管理、卫生管理,解决技术难题,最终使该企业扭亏为盈。大伙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王喜征,男,1951年1月出生,1978年分配到原辽宁商检局,现任辽宁检验检疫局鉴定处副调研员。

  王喜征:80年代鉴定检验走出国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主要承担着水尺计重工作,工作地点就是在大连港的进出境货船上。当时的工作条件比起现在差得太远,即便这样,我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认真完成好每一次的鉴定任务。

  当时,我们有一些出国检验鉴定的工作任务。1986年到1987年间,我曾两次赴土耳其进行铬矿的检验鉴定和技术交流,还到美国进行过进口废钢的装船前检验。1986年赴美国执行装船前检验时,我们依据合同据理力争,最终否定了美方鉴定人的不当鉴定,为我国进口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9400美元。

  张涛,男,1969年出生,1994年进入原辽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现任辽宁检验检疫局轻纺处副处长。

  张涛:90年代轻纺检验“凭经验”

  90年代的检验手段还停留在“眼看、手摸、凭经验”的阶段。

  那段时期,我们几乎是天天待在企业里,同工厂和外贸的检验人员一道工作,产、供、销、检各个环节的同志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尽管条件和检验手段有限,但产品质量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电脑,但数量非常有限,主要用于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到了90年代末,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的完善,逐步使用电子监管放行。

  熊常亮,男,生于1981年,现任辽宁检验检疫局机电处机械科汽车检验员。

  熊常亮:这三年进口汽车检验大变样

  2006年,我所在的机电处才开始着手特殊审批车辆,那时候的工作都是在纸上记录。

  2007年,我开始利用电子表格对小批量车的进口情况进行登记,虽然登记的内容比较多,但每天的单证当天处理,也就不觉得多了。

  2008年,我不用每天录入相关信息,客户也不用每天往我们这跑了,很多问题在网上就可以解决,更不用说统计和质量分析了。类似的关于进口车的变化还有很多,咱们检验检疫系统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台阶。

作者:陈曦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