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富华大酒店内,所有食品、粮油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主要负责人坐到一起“听课”,“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三鹿问题奶粉等案例的反思》、《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食品行业的相关标准等,因为“易懂、实用”,听课的人们异常聚精会神。从11月17日起,由各县(市)区质监局牵头,对本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个体从业人员的集中培训已经全面展开,培训面达到了100%。
为把好食品产品的质量关口,石家庄市质监部门重新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个体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将355家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1695名从业人员全部纳入有效监管和本次集中教育培训的范围。
石家庄市质监部门将《案例反思》印成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一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要求通过透彻分析案例,使个体从业人员思想受到深刻触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将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道德规范及科技知识等内容,细分类别,逐条筛选,编写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监管明白纸,让这些从业者明白如何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口,如何守法经营。
培训中,聘请技术机构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引导广大个体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做到不掺杂使假、不以次充好,不使用过期失效、有毒有害原料、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用原辅料,不违法使用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时,结合“三鹿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例,进行座谈讨论,透彻分析案例,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从中得到启示。
为实现产品的有效监管,石家庄市质监局还全面加强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首先,全面实施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监管的职责范围,把监管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严肃处理。
其次,严格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的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不合格食品企业的后处理力度。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评估、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定期研讨,加强风险评估及对潜在问题的研究,为加强监管、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及时提供对策。加强信息收集及研究,及时评估各类信息及危害程度,为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决策提供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