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是奶业大省,经过“九五”、“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奶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一面旗帜。截至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到181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7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4%,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9万吨,不但拥有完达山、飞鹤、龙丹、红星等国内名牌,还引进了雀巢、伊利、光明、蒙牛等著名乳品企业,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液态奶三聚氰胺检查结果显示,全国87家合格企业中,黑龙江省有32家,占全国总数1/3以上,在全国乳品行业独领风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黑龙江优质奶源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完达山、飞鹤、龙丹、红星等本地企业市场消费需求量比“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提高了400%,地方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奶业大省,在这次乳制品安全事故中没有出现大风波,是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舍得投入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大力夯实奶业发展基础的必然结果。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关心、支持畜牧业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发展战略,审时度势,超前谋划,先后提出了建设畜牧业“半壁江山”和“粮牧主辅换位”、全力打造质量效益型产业的战略部署,制定了《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03~2020年)》,并把奶业定位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良种、疫病防控等多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在多年来良种繁育改良政策的支持下,目前黑龙江省拥有全国最大的纯种荷斯坦牛群,以其遗传性质好、种性纯正、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同时,省财政投资大力推进无规定无疫病省建设,保障产业安全发展。2007年,在全国奶业低迷时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完善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及推进标准化生产出发,规范奶源市场,保障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省政府各部门及地市县政府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目标一致,全力推进,取得了黑龙江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在危机中寻求发展机遇,谋划出打造黑龙江绿色、安全、放心、保障的生鲜乳优质基地的战略部署,为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打下坚实基础。
依法规范管理奶业,为产业安全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法制保障
为进一步规范奶业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企业、农户合法利益,黑龙江省于2004年12月1日颁布了全国首部省级奶业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奶业条例》。几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实施《条例》中的各项内容,并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形成了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由企业、农户、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组成的原料奶价格形成委员会,定期发布指导奶价;针对奶站布局不够合理、奶站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省畜牧兽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奶站审批程序规定》;针对原料奶收购价格不稳定,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在全省发布了《生牛奶购销合同》标准化文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护,合理划分了企业、农户的利益分配,重点扶持弱势奶农地位,初步形成生牛奶生产安全体系,确立了第三方检测机制,基本保障了原料奶质量安全。这是黑龙江省奶业能够抗拒此次风波的重要原因。
积极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原料奶质量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以打造质量效益型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积极扶持奶牛养殖大户,引导分散饲养的农户逐渐向规模化养殖过渡,实现由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发展方式转变。2007年,省财政拿出1.7亿元,对奶牛规模化养殖、购置全混日粮(TMR)机械设备和黄贮(微贮)机械及菌剂购置补贴、支持奶协和奶农合作社建设等方面对奶业发展进行扶持。到2007年末,全省拥有奶牛养殖小区888个,养殖场4064个,专业户80126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2008年,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2008~2012年)》,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扶持规模场建设,大幅提高全省奶牛规模化标准化比重,使鲜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标准化技术、优良品种、先进管理手段和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实行科学养殖,提高从业者素质行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从业者的素质。从2005年开始,黑龙江省每年都安排400余万元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四年来已办奶牛养殖、奶源管理、产品安全、奶站建设、奶业法规、奶业技术等培训班130余期,培训近4万人;召开奶业产业现场会近20余次,推广奶业先进技术30多项,树立了一批标准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典型。多年来在全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进“三进、五到位”模式,即进场、进村、进户,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通过大规模培训,全省奶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养殖素质和文化有了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奶站管理更加标准规范,规模化养殖、机械榨乳、全混合日粮机使用、青贮种植、良种繁育、奶制品种类和质量控制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对奶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已达到5吨。目前,在黑龙江省已形成了省畜牧兽医局牵头,奶业协会、企业、地方政府、专家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得到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同。
创新奶站管理机制,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保证原料奶安全进厂
奶站是乳制品的第一车间,是乳制品安全的第一关。目前全省拥有奶站3585个,其中40%为机械化奶站。
黑龙江省一直把奶站定位为乳品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基地和自主奶站,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户(合作社)共建奶站。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黑龙江省完达山、飞鹤、龙丹、雀巢等企业全部使用企业自建自管的奶站,飞鹤乳业除自建奶站外,还自建养殖基地,使乳制品从奶牛饲养到生产到餐桌全部处于企业监管下。企业自建奶站还成为“科技传播站”和“奶牛保健站”,指导基地农户科学养殖,帮助农户防疫灭病,确保生鲜奶安全,提高生鲜奶质量。这一机制使农户和企业从利益上连接起来,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生产达到企业标准的优质安全原料奶,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完全没有必要使用掺杂使假的手段来提高牛奶质量,这样农户不会提高利益,同时还会导致企业拒收。龙头企业建设奶站、服务奶农的产业利益连接机制和封闭运行体系是保障产业各方利益和产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推行以统一繁育改良,统一购买饲料,统一机械化榨乳,统一交售鲜奶,统一防病灭病,统一核算奶资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使奶牛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规范,进而有力保障了原奶在“第一车间”的安全、优质。
完备的检测制度和强烈的质量意识,是乳制品安全、优质的基础保障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维系奶农利益的根本保障。为保障龙江乳及乳制品安全,黑龙江省强化检测体系建设,畜牧、质检部门、企业相互配合,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位于黑龙江省的农业部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测中心肩负起监管任务,24小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检测服务。乳品龙头企业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在质量检测设备和手段上舍得投入,如黑龙江完达山、飞鹤、龙丹、雀巢等规模乳品企业均拥有完善的检测制度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同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原料奶进厂、乳制品出厂进行双重严格检测。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优质奶业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北纬43°~53°之间,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黄金奶牛带,气候凉爽,具有发展优质奶业的独特优势。全省耕地面积1151.6万公顷,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96.5亿千克,年产作物秸秆500多亿千克;全省拥有6500万亩草原以及大量的草山草坡,年产饲草800多万吨;全省种植青贮饲料324万亩,贮量1386万吨,黄贮1200万吨,农副产品数量大、质量好、成本低,从而为生产绿色、安全、放改、保障的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
黑龙江省将在今后奶业发展道路上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决把奶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下去,进一步强化基地建设,把住奶源质量关,做大做强龙江奶业,巩固奶业大省地位,为农民增收、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