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结束赛程的奥运场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早早就进入了转换期,为北京残奥会的盲人门球赛做准备。为了将残奥会办成与奥运会同样精彩的体育赛事,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的设计者和工程师们用高质量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水准打造了一个残奥会场馆“样板间”。
安静源自创新
盲人门球是根据盲人视力障碍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一项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要根据听觉来判断球的方向和速度,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按照盲人门球比赛的要求,比赛时场馆噪声必须保证在30分贝以下。
据承担设计任务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设计师王彦之介绍,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采用的是金属屋面。一旦下雨,雨点落在屋面上会产生巨大的撞击声,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比赛,而且会对正在比赛的盲人选手的心理产生干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的金属屋顶创新性地采用了3道保温层。这种设计不仅使得场馆的保温效果比国家标准高出1倍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金属屋顶直接与空气发生震动,可以消减约35分贝噪音,使雨水敲击金属屋顶就像落在混凝土屋顶上一样。
关怀融入细节
从进入场馆开始,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无障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一路上从入口坡道、室内无障碍通道到残疾人专用电梯、席位、停车位,再到洗手间的细部设计、房门宽度及门锁的配置,甚至墙面和墙角处都做了精心的处理。“不留一处死角,努力将北理工体育馆打造成无障碍样板体育馆。”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副总设计师洪宙飞如是说。
考虑到会有残疾人观众来观赛,场馆外的大门处增加了4条混凝土坡道,进入内场以及观众席的所有入口,以及有小高差的门口,都改成了坡道保证通行。场馆还专门增设了一部有盲文指示和语音提示的电梯,号称“会说话的电梯”,而且电梯的轿箱尺寸大于1400X1100,载重量1000公斤,充分保证了大容量运送观众。
节约不碍使用
据王彦之介绍,今天人们看到的北理工体育馆是在原有的北京理工大学体育文化综合馆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根据奥组委的要求,改造工作一切都要从节约出发,不仅要保证场馆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正常使用,还要保证今后学生们的日常使用。
为了节约成本,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大理石地面,同时为了满足奥运场馆功能用房的要求,在主场馆内重新划分了许多小隔间,其中有一些为不到顶隔断。这种隔断采用办公室工位专用隔断,与地面无连接,靠纵横向墙体产生整体刚度。这种做法不仅易于安装和赛后拆除,而且保证了原有大理石地面的完整性。另外,这次改造工程中新增的热身馆属于临时建筑,采用了拱形钢板承重结构,这样对学校操场的原有地面及环境没有产生任何破坏,也便于将来拆除。
“由于在改造设计中我们就充分考虑到了以后的使用功能,所以在残奥会比赛结束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完全可以在这里正常活动。”王彦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