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政府监管部门对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傍名牌”现象严重。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让产品有个好销路,想方设法让商标靠上知名品牌,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忽悠消费者。
虽然“傍名牌”现象由来已久,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干这种鱼目混珠勾当的,大都是一些不正规的小作坊、小企业,而且其生产经营的也都是些技术含量不够高的产品,比如服装、小食品等,可是现在这种行为却出现在太阳能热水器这种需要规模和技术支撑的家电领域,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警惕的事情。
从被查处的“傍名牌”的太阳能热水器厂家的作假手法来看,它们其实并不高明,无非是将其他行业惯用的传统伎俩移植过来而已。不过,手法虽老套而简单,但被“开创性”地运用到家电领域,还很“新鲜”,也似乎很“有效”。笨一点儿的用“海而”这样的同音名字乱听,胆儿大的就敢直接将海尔商标的字形、图案略施改动,登堂入室。毕竟,消费者即使知道海尔是生产家电的,但家电的种类多了,太阳能热水器海尔生不生产,消费者就不是很清楚了。
就像其他产品一样,识破家电“傍名牌”的作假伎俩也不困难,对于“海而”者之流,只要看仔细点儿,即可当场戳穿,对于后者,可能稍费点儿周折,不过也只是找到海尔的电话,拨几个号码而已。可最大的问题却在于,不是作假者太狡猾,而是消费者太大意。有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中,购买了商品而想到通过某种途径验证真假的,只有37.7%,而真的这么做了的,更是少到只有不足8%。消费者辨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遍较低的现实,无疑为那些不良企业预留了作假的空间和得手的侥幸。
作假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那些正规企业和品牌蒙受了很大的损失。正规企业和品牌虽不像消费者那样不善辨假,但它们要通过打假保护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所有的“傍名牌”等作假行为都构成侵权或违法,很多企业都是在法律的“灰色区域”做技巧性处理,其行为并不一定符合侵权要素。即使被“傍”企业要打官司,未必一定能赢。据悉,目前许多知名家电企业都设立了“企业打假基金”,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针对“傍名牌”的,不过,这些企业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有人利用法律空子进行不正当竞争,不能仅仅指责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够以及企业打假不力,还应该回过头来审视法律制度,包括一系列行政管理规范。当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的有关条款规定进行适当修订,对“傍名牌”行为进行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而除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媒体也要加强对“傍名牌”的打击力度,坚决不给它们开绿灯。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法律制度和市场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变得日益理性和成熟,“傍名牌”现象终会得到遏制,并逐渐走向末路。而那些“傍名牌”的企业也终会认识到,以“傍”求生存,毕竟是一种蝇营狗苟的行为,“傍”得再成功也只能生存在别人的阴影之下,无法实现自我,做强做大。古语早有云: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