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省服装及衣着附件外贸出口149.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7.3%,出口增幅为16.7%,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服装一直是江苏省的主要出口产品,在继2007年出口增幅走低,2008年服装出口萧条。我国服装出口从配额限制、反倾销、技术壁垒到特保,走过了沟沟坎坎,如今又遭遇美、欧、日召回,服装出口的道路倍更加崎岖。
出口路上新考验
我国出口服装面临美国、欧盟、日本的市场考验。今年2月6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帽式运动衫1800件进行召回;2月13日,对中国产男童运动衫5000件进行召回;3月5日,对中国产女童风帽式运动衫4800件进行召回;3月11日,对中国产风帽式夹克衫700件进行召回。美国对纺织品服装进口的门槛不断提高,频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使用召回机制。仅到今年4月,美国就通过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宣布了12起关于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召回通报。
欧盟对召回产品采取的惩罚性手段根据对消费者危害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危害较轻的由进口商自愿撤出市场并召回,严重一点则由主管部门禁止销售,撤出市场并召回,更严重的是主管部门命令从市场撤销产品并从消费者处召回产品。欧盟快速预警机制实施非常方便,不仅使“某种产品”的生产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纺织品质量的质疑,对中外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对出口国相关标准缺乏了解,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相关标准的缺失,未与国际接轨。
日本检针要求苛刻
日本对服装检针要求最为苛刻,1995年7月1日,日本政府开始正式执行《产品负责法》,对服装断针残留有了法律要求。根据日本法规,生产、经销的产品如有残断针存在,其生产者、销售者都将受到重罚,如给消费者造成伤害还要进行赔偿。日本服装进口商为避免因残断针造成经济损失,不仅要求生产商在产品出厂前进行检针,还专门设立检品工厂从事检断针工作。对经检针合格的产品,悬挂或加贴检针标志。对针等金属残留物的要求已经发展到了服装辅料的检针要求,出口到日本的服装产品,其使用的裤钩、裙钩、领钩、按扣、拉链等金属配件,必须100%过检针(该类产品不含铁钴镍等磁性金属)。日本更是明确规定,发现一枚针,罚款100万日元。
出口服装步入严冬
所谓召回,是指将流入市场中的缺陷商品从流通市场和终端用户手中回收的行为。产品存在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都可召回。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关注不断提高,欧盟和美国近年来分别启动了“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和“扣动扳机机制”,而且这些快速预警机制的使用频率在逐年增加。日本对服装检针有着最为苛刻要求,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立法形式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对服装残断针进行控制。近阶段又对我国出口的服装其他安全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的警告和召回使生产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召回不以伤害事故为前提,这使得我国出口服装蒙受了经济损失却无法对评判依据进行评论,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对今后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出口服装业面临的已不是能否赢利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召回使我国出口服装业进入了发展上的一个严冬。
积极应对服装召回
面对服装召回,生产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召回涉及的原因主要在于安全性:绳带过长,会引起儿童窒息;扣子、装饰物易脱落,会被儿童吞食;服装面料使用染料含有禁用偶氮染料,对人体有致癌性;金属附件重金属含量浓度超标,对人体造成毒性;服装阻燃性差,有引起火灾的可能。等等。因此,服装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从提高服装安全性着手,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优化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检测,提高出口服装的安全性。
其次,是生产企业应主动搜集国外技术法规、标准。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对出口国相关标准缺乏了解、我国相关标准的缺失是造成召回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提高企业的产品安全意识的同时,出口服装生产企业还要增加对相关标准的了解,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要善于利用国际条例和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应强化对服装重点安全项目的检测。加强对出口服装的安全项目检测,无疑能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对避免被召回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已开展对出口纺织品和服装的一系列安全指标项目的检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严把出口服装质量关,帮助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检验检疫部门开展了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标准的动态,建立预警机制,避免被召回,避免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