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诸多压力下出台“限塑令”,可谓用心良苦,现在塑料袋生产企业都戴上了“紧箍咒”,它们必然要做出牺牲,那么我们的消费者是否也该做出自己的牺牲呢?
从6月1日到现在,众多媒体都在关注“限塑令”正式实施后的社会反应情况。正如此前预料,“限塑令”所引发的问题一一显现出来。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在塑料袋生产、销售和使用各环节仍然存在令已行而禁不止的企业和商家,而是来自民间。毕竟,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集中大检查的风头上,商家大多不敢往枪口上撞,而消费者因为不在监管之列,他们不需要隐藏自己的态度,也不需要修饰自己的行为,因而他们中间所出现的问题,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媒体报道来看,消费者虽然大多数都对国家出台“限塑令”的初衷表示理解,也基本予以支持,但有的对“有偿使用”这一点似乎多有微辞。在他们看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没错,但商家此前免费提供消费者塑料袋这种做法本身已经是一种制造污染的行为,即使是间接的,也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这种观点初看之下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在这种追求公平合理、责任共担的理念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消极的心态:不愿意从自身做起,为环保做出应有的牺牲。除了前文的“微辞”,为这一心态提供证据的还有些许事实。在“限塑令”实施之前,一些超市曾大量出现“套袋”现象,即不少消费者结账时向收银员多要塑料购物袋,以备日后购物之需,而现在实行了购物袋有偿使用,有些商场超市出现了顾客狂扯放置在生鲜、熟食区的一次性手撕袋盛装其他商品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市民为了应对“限塑令”,大量囤积塑料袋,甚至到塑料袋批发商那里整捆整包地批发超薄塑料袋,准备打“持久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组不久前联合公布的一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相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一些公众的环保行为却普遍不够积极,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的人仅占22.1%。
在《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即俗称的“限塑令”)中,关于“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条,强调的前提是“为引导群众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事实上,一些消费者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只把目光集中到商家身上,消费者很少能从自身角度考虑环保问题,是导致“限塑令”的某些具体规定一直处于被误读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许多人认为,塑料袋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减少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调查同时也不科学的错误认识。塑料袋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的不当使用和用后处理。塑料袋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进入自然环境会对其造成破坏,动植物也会受到影响,但问题是,塑料袋不会自己进入自然环境,而“进入”只能是人的行为。请注意“限塑令”中的说法:“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这才是白色污染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白色污染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人们扔出来的。
面对“限塑令”,一些消费者表现不够积极主动,甚至还颇有微辞,但为什么不扪心自问:白色污染是谁造成的?我曾经扔过多少塑料袋?国家在诸多压力下出台“限塑令”,可谓用心良苦,现在塑料袋生产企业都戴上了“紧箍咒”,它们必然要做出牺牲,那么我们的消费者是否也该做出自己的牺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