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4夜,1611台电梯,25台医用氧舱,在浙江省特种设备援川应急抢修队员们的紧急抢救下,得到了诊断和医治,其中1457台电梯已经康复,并开始正常运行。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回想起在灾区抢修的日日夜夜,负责此次抢修任务的浙江省特种设备应急抢修队队长冯维君这样形容说。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当地各种特种设备损害严重,不少小区、高楼的电梯被震坏,居民饱受爬楼之苦;在震中受损的医用氧舱,更是给抢救伤员的工作带来了麻烦和不便。
5月20日晚,浙江省质监局向杭州、宁波、湖州、金华等地市局发出指令,动员当地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及所有销往四川地区的电梯、医用氧舱制造企业的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立即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抢修受损设备,确保其运行安全。
5月21日23时30分,一支由8名特种设备检验人员,56名特种设备工程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组成的浙江省特种设备应急抢修队,抵达四川。一下飞机,冯维君就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先期抵达的技术维修人员汇报说,电梯维修配件紧缺,并出现运输困难。
怎么办?出发前,浙江省质监局已明确要求必须在5月26日前全面完成浙江造电梯、医用氧舱的紧急抢修和检验任务。可是从杭州到成都,正常的零件调配需要5、6天的时间,更何况眼下运输正紧张。此时,他顾不得多想,马上给浙江省质监局领导打去电话,汇报了相关情况。
17个小时之后,重达1000多公斤的4大件电梯维修零配件从杭州顺利运抵成都。
为了能顺利完成此次维修检验任务,浙江省特种设备应急抢修队的队员们根据前期的调查摸底,针对各地受损电梯、医用氧舱等重点特种设备情况,绘制出一幅维修、检验任务分布图。兵分数路,分别赶赴各地紧急开展维修、检验工作。
队员们每天清晨6点钟起床,顾不得吃早饭,马上赶到维修现场,一干就是一天。没有一顿正经的午餐,饿了就啃口饼干。晚上回到驻地,队员们还要整理一天工作的材料,汇总数据,并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
到达灾区后,队员们每天都要经历几次余震。每一次晃动,都让队员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晃动过后,他们总是拍拍身上的灰尘,打开手电筒,跳进电梯井道中,再一次投入到紧张的检修中。
4天4夜,在浙江省特种设备援川应急抢修队全体队员的努力下,1611台电梯、25台医用氧舱的检验维修任务提前一天完成。其中429台电梯经过浙江特种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精心“手术”后“病愈”,共有1457部电梯投入到正常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