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家质检总局成立7年以来,全系统积极探索从源头抓质量的有效形式。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总体要求,基本建立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四管齐下的符合我国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机制。
全国质检系统突出从源头抓质量,强化对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质量监管,实行多管齐下的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进一步推广到食品相关产品和其他重要的安全类产品,探索实施了产品和企业“两查”、强制召回、跟踪抽查、质量安全预警等一系列新的监管制度,为质量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经过一系列改革,质量监督乏力、有效手段不足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品质量监督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监督抽查,发展为以监督抽查、生产许可、市场准入、扶优扶强、后续监管、执法查处为主要手段,建立起一套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管相结合、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治劣与扶优相结合的相对完整的闭环监管机制。
总局成立7年来,质检系统对全部28大类、550种食品和相关产品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构筑了食品安全的牢固防线。国家累计抽查11万家企业的1846类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实物质量合格率达到83.2%,比2001年提高4.8个百分点,食品、化肥、建材、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量大面广消费品的跟踪抽查合格率平均增长高达11.8个百分点;切实加大了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后处理力度,对2123家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了曝光,对3.8万多家企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限期整改和停业整顿,对整改复查仍不合格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总局还将2007年确定为农用产品质量专项监督年,对化肥、农用膜、农机等17大类农用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对涉农产品及企业严格许可准入条件,对农用产品加大免检力度,大力宣传和树立了一批面向农村、质优价廉、农民青睐的优质产品。
7年来,全国共对175类产品实施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共有4220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和行业发展的龙头。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全系统运用行政监管和执法手段,深入推动了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了重点产品制假售假违法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电子化产品质量记录和企业质量档案,为完善企业信用记录,实施质量信用评价,加快建设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局成立以来,质量监督的技术保障能力大大提升。目前,全系统已经建设200个国家质检中心,其中食品类质检中心39个,提前实现了除西藏外每省都有国家中心的目标。全国质检机构实验室环境显著改善,检验能力明显提升,检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强质量监督,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