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围绕着C-NCAP的口水战,并没有让其创始人赵航感到烦心。作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在C-NCAP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当然,这个被称为“中国新车安全评价规程”的碰撞测试,并不是赵航主管的唯一工作,用他的话说,“安全、环保和节能,一个都不能少”。
C-NCAP不是“全国牙防组”
“现在中央企业里有二十几家科技型企业,资产规模不大,主要以科研技术、行业服务为主,不是生产型企业,个头小,但是作用大。我们就是其中一家。”赵航告诉记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来是国家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如今是隶属于国资委的一个企业。除了参与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之外,还在做一些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目前与天津一汽、哈飞和云南红塔都有合作,主要进行新能源车的开发。
“在汽车产业的各个领域,都有我们对应的服务机构:包括汽车生产之前的立项、设厂、工厂建设规划,还包括汽车产品、标准、信息、试验、认证、质量体系的建立和人员培训。产品出来之后,市场的建立、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报废车回收等业务,我们也都涉及。”
尽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职能范围很广,几乎无所不包。但最让人们感兴趣的,仍是它推出的C-NCAP碰撞测试。这个测试进行了两年,就已经挑起了无数争端。针对C-NCAP,有鼓励叫好的,也有反对质疑的。这恰恰达到了赵航希望达到的效果,他甚至不介意将媒体的反面消息登在C-NCAP的官方网站上,包括那篇将C-NCAP与全国牙防组相提并论的文章。
“如果一致说你好,C-NCAP绝对达不到现在这样的影响。我们欢迎不同意见,让大家去评论,几百条里面有一两条负面的,占的比例还小,即使有些苛刻离谱,我想也不要紧。因为C-NCAP本来就是一个公益组织,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赵航说。
目前最关注C-NCAP的是那些汽车企业,很多企业主动要求评测,说明C-NCAP的测试成绩具备一定的市场导向。“是否被市场接受、被厂家和用户关心,是不是为企业和消费者着想,决定了一个机构的性质。我们自费拿出钱来做,为的是推动汽车安全技术进步,让消费者有一个比较通俗简便的选车方式。”赵航表示。
“汽车产业很大,但真正懂汽车的很少。就像我们不懂彩电,但彩电也有几个指标,平面、背投还是等离子,我要买什么样的,心中得有数。对于汽车来说,多大排量、多大空间、几门几厢,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坐在车里是否安全。”赵航认为,通过测试安全星级,让消费者比较方便地掌握一种选车、购车的评价方法,是C-NCAP创立的初衷,而督促厂家进行安全技术升级,提升汽车整体安全水平,则是C-NCAP测试的主要目的。
据了解,NCAP是新车评价规程的缩写,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90年代又在日本、欧洲、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建立起来。所有NCAP机构的共同点是,车辆要从市场上购买,必须是消费者能买到的产品;它是独立性的测试,不受厂商的干扰,而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各国NCAP的测试标准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技术评价规程以及星级划分等方面,体现了各国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车辆构成的差距。但基础的技术是相同的,碰撞方法有一个国际通行的试验规范,如假人的使用、传感器的标定系统、试验的场地,包括高速、照明、摄像、数据采集,这些都有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