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组织制定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近日颁布,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我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食品营养标签进行管理,此次出台的《规范》尚属首次。
其实,此次《规范》脱胎于卫生部曾拟2004年出台却一直未果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而后者从1999年提出方案到酝酿制定亦历经了5年时间和8次修改。也就是说,《规范》经历了长达9年的艰难怀胎。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方面,其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同样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目前,国家质检总局起草的《食品标识标注规定》正在修订过程中,其中规定可以与卫生部的《规范》实现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市场监管和引导作用。
标签虽小,管理却相当复杂,这也体现了其作用和意义的重要性。因此,从历史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营养标签一小步,食品安全一大步;而从未来的意义上,我们更要清楚,小小的标签,却是一个大考验。
事实上,考验在制定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把立法工作尽量做细、做好,慎重地同时也是完美地填补我国涉及食品营养立法的空白,也为以后制定一系列相关营养法规打好基础,这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更大的考验却在于,在我国食品生产相对落后和市场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在政府前瞻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与企业相对滞后的生产水平之间寻求平衡。我们都知道,出台营养标签制度既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使食品安全向更高的健康营养高度迈进,同时也可以督促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实现更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小、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要让这些企业强制性标示其产品的营养成分,必然会增加它们的负担,有些营养素的检测数据需要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提供,而能够拥有相应检测设备和能力的企业数量比例太小,这就会给许多企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另外,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特性、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消费者所具备的营养知识等具有复杂性,这就使制定食品标签管理规定在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时会遇到许多不适应的情况,也就是说,如何在兼顾我国食品市场的现实特点的前提下实现与国际通行原则和惯例的对接,这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制定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才历时长久、过程曲折。现在《规范》以及相关规定相继出台,同样的问题和矛盾并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考验还会延续。即使从监管本身考虑,政府各职能部门日后所要面临的困难也还有很多。检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检测机构建设、检测设备更新以及检测人员素质提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对政府监管的考验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