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内蒙古检验检疫局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重点,带动其他工作全面发展,全力提高检验检疫把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适合内蒙古局特点的发展思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和谐、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内蒙古检验检疫业务量稳步增长。口岸过货量达到3300多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21.8万批、货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同比分别增长3.8%和4.5%。检出不合格货物297批、1297万美元,批次、货值合格率均为99.9%。业务量在西部地区排第一。
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全自治区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没有发生问题,达到了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三个100%的目标。
突出专项整治行动
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内蒙古局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坚持“抓源头、重监管”原则,在国家质检总局没有派驻工作组的情况下自我加压,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强化监督、措施到位,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保证了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效果明显。
一是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快速行动、措施到位。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内蒙古局及其分支机构及时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为组长,制定了《内蒙古检验检疫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和全区系统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及其出口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等,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务必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排查到位、查验到位、责任到位,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出了突出重点、抓好源头、严防死守、加强监管,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不出问题。同时组织召开了出口企业代表座谈会,向企业直接传达了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内蒙古局的贯彻落实措施。形成地方政府、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和进出口生产经营企业共同抓质量的良好氛围和整治合力。
二是全面排查,不留死角。按照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和专项整治行动有关要求,内蒙古局对所辖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检查中采取听取汇报、查看原始记录、查看生产现场、对企业生产管理现场评价等方法,对出口生产企业原料基地备案、注册、认证、疫情疫病监控、农兽药残留监控、检验检疫监管、实验室检测等严格检查。对那些质量、卫生、管理达不到要求的出口企业,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取消注册的取消注册,该停止产品出口的停止出口。内蒙古局管辖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质量许可、注册登记、分类管理、备案种植养殖场等企业共439家,其中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163家、出口商品质量许可15家、备案注册登记79家、危险品包装注册24家、分类管理15家、备案养殖基地143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业务处和分支机构分别组成检查组对所管辖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排查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局组成6个工作组,分别由该局领导带队进行抽查,抽查企业395家,抽查率达到90%以上。通过排查和抽查,共对102家存在严重质量隐患的企业予以注销,占23.2%;对23家存在质量和管理问题的企业暂停出口或限期整改;对6家未达到有关要求的申请注册和备案企业给予缓办。
三是提高检测水平,加强检验监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出现的热点问题,内蒙古局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出口商品门槛,增加了食品中三聚氰胺、苏丹红、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阪岐杆菌,以及食品包装材料中蒸发残渣、脱色试验、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等近50个检测项目,为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主动加强与水果、蔬菜产地局的沟通与合作,与陕西检验检疫局签署了出口俄蒙水果检验检疫《合作备忘录》,在满洲里、二连浩特注册了两家出口水果、蔬菜包装厂,加大了对出口俄蒙水果、蔬菜的检验监管力度,保证了出口水果、蔬菜的质量和安全。从2007年9月1日起,对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的加贴了检验检疫标志,到目前为止,共加贴标志2782批次近200万枚。
蒙牛乳业公司准备出口新加坡的一批麦香味早餐奶菌落总数超标,不符合合同要求,内蒙古局及时帮助企业排除了问题,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先后分别检出出口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速冻草莓质量问题、花生仁货证不符、玩具不合格、马铃薯片状粉未加任何标识、枸杞二氧化硫含量超标、摩托车货证不符等问题,均做出禁止出口的处理决定,有效防止了出口商品质量事故。
四是加大进口商品查验力度,坚决将不合格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先后两次从唐山冀东(内蒙古)水泥公司报检的进口日本设备天然木质包装中截获滑刃线虫和小杆结虫、从来自韩国的进境货物木质包装中检出伞滑刃线虫、从丹麦进口风力发电设备木质包装中检出锈赤扁谷盗和米扁虫等,全年共截获有害生物42批36种,全部进行了销毁和检疫除害处理。查获从意大利非法入境的猪耳朵24件、240公斤,从阿根廷非法入境的羊肾4件、100公斤,查获一批非法入境的马板肠,重约150吨,全年共截获禁止入境货物482批,其中动物皮张2248张、动物内脏和肉类170多吨、各类动物500多只、羊绒700多公斤、生活垃圾1000公斤、不明矿物原料1.5吨、废铜3吨,对上述违规入境物品100%进行了退运或销毁处理。
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从美国比塞洛斯国际公司进口的特大型迈步式吊斗铲设备在调试过程中发生了电气事故,内蒙古局及时认定事故责任并出具索赔证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60万美元;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从美国进口的矿用自卸卡车,有3个电动轮总成型号与合同标明的型号不一致,内蒙古局及时出具索赔证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0多万美元。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一方面对一些问题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另一方面对质量可靠企业给予积极扶持,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扶持伊利、蒙牛两大乳制品企业扩大出口,2007年出口量达2万多吨,同比数量增长65.9%,货值增长97.7%;对鄂尔多斯、鹿王等羊绒制品知名品牌,积极推行分类管理,全年出口绒(毛)衫总量达到836.5万件,同比增长20%,居全国第一;全年出口蔬菜、水果38.5万吨,数量增长22.2%,货值增长31.4%;蒙羊澳利蒙多(内蒙古)肉业有限公司出口肉类326吨,同比增长76.7%;内蒙古金河集团出口饲用金霉素1.92万吨,同比增长5.4%。
由于措施到位、整治有力,保证了自治区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截至目前,内蒙古局管辖范围内没有出现进出口食品和产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领导对内蒙古局专项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9月份,国家质检总局纪检组长郭汝斌在内蒙古局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内蒙古局在贯彻落实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中,行动迅速、措施到位、整治有力、效果明显、开局良好。10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余德辉在内蒙古局专项整治专题报告上签署了“此项工作很重要,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工作,严把质量关,取得了扎实效果,应予肯定”的意见。11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郭子明在检查全区专项整治工作中,对内蒙古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2月,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检查验收组在检查验收中,认为内蒙古局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亮点多,成果显著。
强化疫病疫情防控
铸就北疆绿色长城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狠抓口岸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内蒙古局与自治区卫生厅建立了“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并举行了合作签字仪式;与呼和浩特海关共同制定了《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呼和浩特海关对鼠疫疫源动物皮张监管联系配合办法》;与检科院组成考察组,对蒙古国卫生部国家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中心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双方开展科研课题合作的具体事项;召开了中俄口岸鼠传疾病联合监测工作会并签署了合作会谈纪要。蒙古国发生的炭疽疫情,对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巨大威胁,也对内蒙古检验检疫工作形成了巨大压力,内蒙古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口岸检疫查验,同时加强与蒙方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收集疫区和边境的疫情信息,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严防死守。以上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内蒙古局预防控制疫病疫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狠抓动物疫情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年初,蒙古国4省5县发生牲畜烈性传染病羊痘,11月蒙古国西部又发生马流感疫情,内蒙古局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紧急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要求各口岸加大查验力度,严防死守,防止疫情传入我国,同时将疫情信息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加强与海关在处理非法进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的合作,对非法入境产品均进行了销毁或退运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大对各口岸现场的检查力度,完善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督察制度,严防各类疫病疫情传入传出。与地方兽医部门联合对辖区内养殖场禽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严格控制禽流感疫情传播的可能途径。
三是加大进境木材和废旧物资的监管力度。坚持进境木材冬季境外预检和夏季熏蒸处理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在备案和登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境外预检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细化进境木材熏蒸除害处理监管工作,规范原木熏蒸除害处理。对进口废物原料企业实行了注册制度和境外预检制度,将把关空间向境外延伸,坚决将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挡在国门之外。
创新检验监管模式
促进引进俄蒙资源大通道建设
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积极探索提高通关服务质量和把关水平的有效途径,加速俄蒙资源进口,把内蒙古口岸真正打造成资源进口口岸。
全年共进口原油910万吨,货值44.3亿美元;木材1481.3万立方米,货值13.9亿美元;铜精矿73.3万吨,货值11.6亿美元;木浆61万吨,货值4亿美元;氯化钾135.5万吨,货值3.2亿美元;锌精矿13.6万吨,货值1.4亿美元;煤炭262.7万吨,货值8690万美元;润滑油10.2万吨,货值7089万美元。
开发和有效利用“进口原油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报检数据和检验结果数据共享,加快了检验和出证速度。进一步完善进口原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机制,通过境外预检和口岸熏蒸处理相结合、换装后整车熏蒸处理、换装过程中同步检尺、内地后续监管等工作措施,提高了进口原木验放速度和口岸通关效率。针对检验检疫业务量猛增、新的业务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采取挖掘内部潜力,增强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口岸过货通关、物流贸易和落地加工三大功能的发挥。满洲里铁路、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二连浩特铁路口岸24小时通关,公路口岸实行每周7天通关;策克、甘其毛道、珠恩嘎达布其、满都拉、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由季节性开关转变为常年开关。以上措施的实施,缓解了口岸压力,提高了通关速度。
热情服务
促进自治区特色产品出口
2007年,内蒙古局把促进辖区农畜产品出口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强化从源头抓质量,积极促进农畜、果蔬产品基地建设,推进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畅通出口绿色通道,分别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注册了两家出口蔬菜水果包装厂,促进了出口果菜快速增长,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致赞誉。
全年出口蔬菜、水果40万吨,货值8600万美元,同比数量增长12.4%,货值增长20.9%;乳制品3.1万吨,货值4126万美元,同比数量增长119.3%,货值增长313.8%;绒(毛)衫836.5万件,货值2.7亿美元,同比数量增长20%,货值增长19.7%。
扶优扶强,积极扶持自治区工业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卡盘类机床附件研发、测试、生产和出口基地,多年来产品质量可靠,内蒙古局积极帮助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申报国家出口商品免验并获得了证书,实现了自治区出口商品免验零的突破,受到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誉。
认真落实《汽车出口合作备忘录》各项要求,畅通汽车出口绿色通道。自治区所产重型汽车质量稳定,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共出口汽车6627辆,货值2.4亿美元,同比数量增长137.3%,货值增长113.6%。
积极扶持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内蒙古进境原木加工厂(区)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完成辖区内82家木材加工厂的考核工作,对进境木材加工园区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督管理,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全年出口板材2.7万立方米,创汇747.6万美元。
加大普惠制宣传和利用力度,发挥其在服务外贸扩大出口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共签发普惠制产地证书32610份,签证金额332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33.8%;一般产地证1720份,签证金额2212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1%和4.2%。
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检测水平
内蒙古局的科技实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内蒙古局发展的瓶颈,所以把提高科技水平和检测能力作为“打造西部大局”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加大科技投入,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全力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
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的联系,得到了科技厅的大力支持。沙棘及其制品中脂肪酸、有机酸、黄酮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等两个项目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地方科研立项零的突破;内蒙古局技术中心动植物检疫实验室被内蒙古科技厅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动植物检疫重点实验室”。加强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及山东局的科技合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书,在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内蒙古局在农兽药物残留、微生物检测等方面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内蒙古局和检科院与蒙古国方面共同开展的啮齿动物携带病原及鼠疫遗传多态性研究科研课题,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内蒙古局仅2007年实验室检测设备投入达到6000多万元,是建局以来最多的一年。现有国家级鼠疫监测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动植物检疫重点实验室1个,通过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二合一”认证认可实验室11个,大大提高了检测水平。内蒙古局绒毛实验室绒毛混合物纤维含量检测能力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赤峰局实验室通过了CNAS肉制品中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验证,引进新的柱后衍生化系统,使黄曲霉毒素检测能力达到目前国外最低限量的检测要求,该方法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加强基础建设,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壮大检验检疫实力。打牢基础、强化基层建设、促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内蒙古局党组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打造名副其实西部大局的一条主要发展思路。
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包头局办公楼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满洲里局综合实验楼建设工程顺利展开,总投资792万元建设的5个口岸倒班宿舍基本完工,额济纳局办公楼正式建成挂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办公楼基本完工,各口岸的办公条件和生活设施基本齐全,实验室建设和检测手段得到了加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的地位和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积极探寻事业单位改革新的突破点。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拓宽改革思路,推动技术中心、保健中心、机关服务中心三个事业单位的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拓展检验检疫服务社会的新领域,扩大业务范围,增强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和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打造综合实力,努力创造出实力雄厚、人才集结、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技术中心的检测项目由2006年的20类99项增加到目前的24类175项,检出率明显提高,全年一次性检出不合格产品14次,同时还积极拓展社会检验市场,收到了初步的经济成效。保健中心在完成正常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外,积极拓展社会体检市场,2007年社会体检人数达到18000多人次,是2006年社会体检人数的近3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营造出团结和谐、健康向上、凝聚人心的良好环境。在抓全面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检验检疫队伍,作为促进检验检疫事业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常抓不懈。把班子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议事和决策环境。党组成员实行了协作组制度,日常工作中加强协作与配合,目前党组一班人团结共事,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好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党组成员实行基层定点联系制度,2007年是该局领导深入基层人次最多、时间最长的一年。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修订和完善了《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处级干部竞争上岗暂行办法》、《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施意见》、《重要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使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轮岗工作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大力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一把手”上党课制度,内蒙古局被自治区首批命名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促进检验检疫业务的发展。满洲里局植检处,二连浩特局铁路口岸科、公路口岸科,包头局检务科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团中央授予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包头局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包头市文明机关,二连浩特局、包头局、满洲里局又先后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内蒙古局被自治区授予“对外开放优质服务单位”称号。党风廉政建设以落实责任制为突破口,“一把手”负总责,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全局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全年没有发生案件。采取多种形式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局领导带头以普通职工身份参加,活跃了机关文化生活,融洽了干群关系,使职工队伍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8年,内蒙古检验检疫局将在新的起点上,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巩固专项整治成果为重点,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科学谋划、团结奋进、健全机制、狠抓落实,为把内蒙古局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西部大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