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福建云霄的崇山峻岭中,藏匿着一些屡铲难尽的假烟制造窝点——称其为“窝点”,实在是有点儿委屈,因为把它们称为“假烟工厂”更为恰当。据犯罪嫌疑人供述,假烟生产商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力求对真品的仿冒精益求精。厂里有自己的配方师和整套仿冒技术。为提高假烟的仿真度,他们还经常搞市场调研——比如先生产一批某个品牌的香烟,在一定范围销售后,收集烟民对口感、香型等多项指标的反馈。然后调整配方,多次反复,最终将某一品牌香烟的配方固定下来。最可笑但又叫人笑不出来的,就是销售商为了确保假烟的质量,竟然向生产基地派驻“质量监督员”。通过这些措施,现在假烟生产商能够生产出任何一个品牌的高仿真香烟,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识别。
还是福建。前不久,当地执法人员在省会近郊查获一家假酒窝点。据初步统计,该窝点自2007年5月份以来,共生产销售3.6万多瓶假酒。令执法人员大为吃惊的是,这个黑工厂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厂房入口处,一台指纹打卡机赫然在目,而且通知规定,工人吃住均在厂里,上班时间从早上8:30至晚上10:00。上下班均得打卡,迟到或者早退都将被扣罚,每月休息一天。此外,工人的分工极为明确——装酒、贴牌、装瓶、质检等工序进行得有条不紊。就连黑工厂功能分区也十分明确:工人宿舍、职工食堂、包装间、流水车间、打印防伪标签车间应有尽有。当打假人员试着刮开假酒的防伪标志,里面可以看见22位的数字,按照五粮液辨别真伪的电话打过去,居然辨认这瓶酒是真的。看样子,如果未被破获,该窝点还准备拿个造假“质量奖”呢。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造假现象与以往相比呈现出几个新趋势:其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组织正向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其二,造假者也追求假货质量,造假设备愈来愈先进;其三,造假组织正由以往的造假“胜地”东南沿海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其四,一些造假者开始同跨国或跨境制售假集团相互勾结。显然,从前那些小作坊级别造假企业妄图汇集成一股浊流,幻想向“正规军”的水平发展。
造假“正规军”的出现,无疑是向打假“正规军”发出了挑战。打假人员必须调整战略,仔细研究对策,由针对“游击队”的游击战术,转为持久的“阵地战”和“攻坚战”。要知道,这类造假企业危害巨大,目标也大。如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敲掉一个是一个,必将震撼全局。在广大消费者眼中,10场局部战斗也比不上一个“淮海战役”。
西方有句俗话说,“兔子为什么不能穿西装?”——答案是它时刻都要考虑逃命。然而上述两个例子,说明造假厂家并非日日处在恐惧之中。不然的话,它们怎么能从容制定所谓章程,并且进行“质量管理”呢?所以,在各部门协同作战、向造假“正规军”保持强大攻势的同时,必须强化政策攻心和震慑作用,让其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我们知道,彻底打掉这些造假“正规部队”并不容易,因为其中晃荡着腐败的影子。除了追究地方保护主义者和造假分子沆瀣一气的罪行外,更要对一些高科技人才宣传造假可耻的理念,促使其良心发现,迷途知返。总之,在与造假“正规军”的决战之中,应牢记毛泽东的著名军事论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