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山检验检疫局的基层与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之年,这年的六月,在广东检验检疫局党组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前任局长马锦榆和全局职工的艰苦努力,新大楼投入使用,这彻底改变了中山局在办公设施上的落后面貌。
随后的四年时间,中山局继续紧紧依靠广东局党组和机关的大力支持,并争取中山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不懈地狠抓固本强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十个窗口部门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中港办大楼建设、旅检现场改造、货检现场改造、小榄车检场建设、小榄办、三乡办场地扩建、保健中心扩建装修等工程。
近期,石岐办事处新建办公楼工程已进入打桩阶段,沙溪办场地扩建改造工程设计已完成,全局基层窗口部门办公面积已超过11000平方米。中山局还一次性组织完成了三个港口办事处的“全球眼”电子监控系统;在中山港旅检现场成功地进行了国家质检总局旅检口岸卫生检疫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工作,并对旅检工作模式改革进行大胆探索,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重点攻关科研项目一项,项目经费60万元。在办公设施方面,完成了会议中心、2211工程视频监控中心、视频专网、企业档案室等建设工程,完成了办公大楼双回路电源、产地证科办公场所改造,在建的标本室、荣誉室、产品陈列室工程正在进行。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完成了灯具型式试验实验室、分子生物与转基因实验室建设,完成了包装、鞋类检测室及植物病毒培养室、金属材料制样室等改造工程;配备了液质联用仪、X萤光仪等一批高精尖设备,现共有检测设备510台(套),总值达2928万元;技术中心自2004年通过ISO17025认证与计量认证后,两年又两次通过扩项审核。目前,经CNAS认可检测项目近500项,涵盖58大类产品。在文体设施方面,利用空置的大楼三楼转换层建成了包括乒乓球室、健身房、台球室、棋牌室在内的职工之家,新建了灯光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等场所,完成了大院外围配套的绿化工程等。近四年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了三届文化体育节,全局7个兴趣小组长期活跃在这些场地,干部职工业余时间养成了良好休闲方式,既活跃了机关气氛,又增强了凝聚力。上述的建设项目中,除了广东局的大力支持外,利用省、市、区镇三级政府及经营单位资金共3700多万元。
中山局一直认为,分支局是检验检疫的基层,是“四法四例”及上级工作部署和各项指令的执行者,抓基层强基础的要求到分支局就是“抓落实”。因此,抓基层,就是要抓分支局、抓办事处;强基础,既要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还要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2003年6月,李长江局长在中山考察工作时,面对着崭新的中山局办公大楼,提出了“要在一流的设施基础上,争创一流的管理,更好地履行把关与服务的职能”的要求。为此,中山局一边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争创管理示范局活动,力求做到:在加强基层建设中强化科学管理,在日常的科学管理中固本强基,其主要做法是:
强化基建管理,用有限的资金办成事、办好事
在基建工作中,坚决执行广东局局长仲德昌提出的“忠于设计、细化标书、市场询价、低价中标”的十六字方针,在工程进展中坚持“保质量、保工期、保造价、保经费”的做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基建项目。如:用地方政府投资的900万元建成了近5000平方米的中港办大楼,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不到2000元。中山市委书记陈根楷(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在与仲德昌局长共同考察即将竣工的中港办大楼时说:“你们用900万元,不但建起了这栋楼,还完成了内部装修,真是不易!”当场决定给中山局再追加100万元,用于完善楼宇配套设施与绿化工程。
优化人力管理,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
三年多来,中山局从人手本已紧张的机关行管部门先后抽调了10多名在编职工充实到基层一线工作;针对突发事件造成人手紧张的情况,多次组织“突击队”,集中力量保证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还实施了产地证集中签证、集中发证等做法,有效地实现了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全局340多人,办公室、人事政工科、财务科等行政管理部门只有20人,只占全局人数的十七分之一。
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了对临聘岗位的清理,2004~2005年清理临聘人员50多人;2006年,在编干部人数首次超过临时工,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优化人力资源使用,在业务每年递增近20%的情况下,现有人数却比2004年少近20名。
创新业务管理,增强基层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在日常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中山局坚持对敏感产品、敏感部位、敏感问题、敏感岗位实行四个“紧紧盯住不放松”的做法,不断强化基层一线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三叶斑潜蝇,入境淡水叉尾鱼中隐性孔雀石绿、植物病毒等方面的多次重大检出,受到国家质检总局与广东局的表扬。同时,坚持强化检务工作“五个观念”促进全面业务工作质量,实现了对检验检疫各工作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全局工作得到保证。
引入细节管理,将上级各项要求延伸到最基层
2005年初,中山局引入细节管理的理念,从饭堂开饭时间的控制,到八个办事处工作时间的统一;从办公大楼水电管理,到车辆使用管理等,细节管理无处不在。例如:在建设中港办大楼对大门进行采购时,同一品牌、同一质量的大门报价被中山局从15000元压到7800元,最终是5200元,工程成本就是在中山局的细节管理中一点一点压了下来。建设项目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可以说细节管理功在其中。
开展成本管理,节约资金,为基层办急事、办大事
自2004年起开展了成本管理的有效尝试,将人员成本、大楼运作经费、车辆燃油费、办公用品、图书资料等项目纳入范围,以核算成本为基础,严格制定开支额度。通过控制经费支出的角度,加强内务管理。三年多来,累计节约资金300多万元。成本管理节省下的钱,基本用于基层部门购置、更换办公设备等,补充了设备经费的不足。2006年,中山局还彻底解决了原商检遗留下来的600多万元债权问题。
推行目标管理,形成千斤重担人人分担的良好局面
在抓基层强基础的实践中,中山局坚持“年初定目标,年尾评亮点”,并与工作成绩认定相挂钩,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局面。2005、2006年,依据全局25个基层单位目标完成情况,共评出局和部门两个层次的亮点工程199个,有效地提高了中层、特别是中层一把手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各项工作的计划性,保证了各阶段重点工作的进度与质量。
建立管理体系,确保固本强基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争创实践与不断总结,糅合细节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体系管理等理念,结合中山局的实际,建立了一套实用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岗位工作透明化,做到了“凡事有人管、凡人有事做”,统一了行政执法工作尺度,确保了工作质量。按管理体系的要求,形成了工作质量运行机制。三年来,坚持进行工作自查14次,每次检查有记录、有通报、有整改、有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工作中的隐患,提高了工作质量自我校正与自我保障能力,并制定了“6加6减”的12项专项考核办法,为基层各岗位绩效考核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按广东局党组的要求,中山局在大力开展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中创新管理模式,初步尝到了甜头。2005年,中山局以中山市21个行政执法部门得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中山市基评工作先进单位,同年首次获得了中山市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11个单项工作受到了广东局的表彰,同年获得了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集体和广东检验检疫系统文明单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