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工作,卫生状况只是一个表面工作,其实质更应该表现在原材料的质量把关、食品添加剂是否按照标准使用等深层次问题上。”近日,记者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名为“天使香气”的烘焙坊采访,对于该区质监分局有关人员的以上观点,天使香气老板非常赞同。他指着墙上的食品小作坊质量承诺书、员工健康证等向记者介绍,今年9月初以来,该作坊逐步建立完善了销售账目、进货验收台账、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等管理制度,烘焙坊的日常运作完全按照青岛市质量技监局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质监分局建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制度进行。该老板表示:“管理规范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店里的回头客和新客人越来越多。”
今年8月份以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质监分局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他们本着“规范整治共举、巩固提高并重”的宗旨,充分发挥60名专职质监协管员的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网格化管理,深化、细化区域监管,制定馒头、豆制品、茶叶、干制水产品、腌渍菜等5类产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规范,免费为小作坊提供食品质量检测服务,以“规范好、保持住”为最终目标,积极构建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50万人口,其中20万人为外来务工人员,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小作坊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消费场所。开发区共有水产品、糕点坊、馒头店以及植物油、桶装饮用水、豆制品等食品小作坊76家,一些小作坊存在证照不齐、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环境卫生差等问题,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针对食品生产小作坊量大、面广、流动性强,有些还分布在城乡接合部的居民楼院内,监管力量不能全面覆盖的状况,从去年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质监分局争取了区财政每年40万元的专项经费,面向全社会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拔组建了一支60人的专职质监协管员队伍,在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质监工作站,形成了由“区、街、居”30个监管协管小组组成的食品监管协管网络。
该局以每100米为单位对区域监管进行了深化和细化,绘制监管网格,以小作坊为监管重点,实施网格化管理。该局每名机关干部带两名协管员,对分管片区内的食品小作坊,按照“人盯店”的方式进行监管和服务,确保食品小作坊底数清、措施实、做到位、巩固住。开展专项整治以来,专职协管员协助该局开展了水产品等13个重点食品加工行业以及馒头房、小油坊等的专项整治检查,协助该局端掉隐藏在废品收购站内的外来假酱油生产窝点2个、劣质酱油销售窝点1个、无证饮用水生产窝点1个。
为了确保工作明确、责任到位,该局根据每一种食品的生产特点,参照QS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制定了馒头、豆制品、茶叶、干制水产品、腌渍菜等5类产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规范,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制度,要求60名协管员按照管理规范的要求,帮助作坊主建立原材料进货验收台账、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销售台账等,逐步完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网格化管理将区域监管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行业质量安全实施规范和细则成为网格化管理的有力支撑。而免费为食品小作坊进行产品质量的出厂检验,为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设立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质监分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承担全区从菜篮子、生产、流通领域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今年开展专项整治以来,该局积极利用食品药品综合安全检测中心的技术优势,免费为辖区内所有小作坊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但解决了小作坊无力上检测设备的问题,更为市民安全消费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据统计,仅10月份,该局就免费检测食品200余批次。
截至9月底,该局已经与全区76家食品小作坊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签约率100%。食品小作坊是监管的难点和重点,该局一方面对馒头、豆腐、糕点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食品进行专项检查,一方面又帮助有条件的食品小作坊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按照该局局长薛清平的话来说,就是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工作一定要“规范好、保持住”,为百姓安全消费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