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姑娘卓玛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古城开了一家银饰店。10月份,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还没有减少,她的生意一直红火。
“游客来得越来越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卓玛高兴地说:“现在不光外省游客多,每天还有外国游客光顾。”
■ 旅游业:生活新篇章
和卓玛一样,在迪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改变了很多老百姓的生活。
然而,10年前,知道迪庆的外地人并不多,更不会千里迢迢来此旅游度假。是什么让这个曾经远离人们视线的高原贫寒山区像一匹黑马,成为今天到云南旅游的必经之处。
在记者采访中,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香格里拉品牌蕴藏的丰富内涵令游客对迪庆心向往之。1998年前,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个80%依靠“木头财政”的偏远山区,为了执行国家下达的天然林禁伐命令,迪庆一时举步维艰。然而,1997年却突然有50多万游客“从天而降”,让迪庆人有些措手不及。那时的迪庆仅有两家国内旅行社,100多个标准床位,旅游从业人员不足1000人。州旅游局局长阿哇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迪庆的窘境:“宾馆不够,我把家里的住房都让给游客住。”他说,旅游业刚起步的那几年,每到黄金周都要动员城区百姓腾床位,旅游、质监、公安、工商等部门专门接受游客的吃、住、行求助。
然而,他们很快就从惊愕中回过神来,看到了旅游业带来的发展经济的绝好机会。在短短几年中,迪庆州走质量发展旅游之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顺利实现了从“木头财政”向“旅游财政”的转变。当地农民也得到了实惠,迪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村人口就有13000多人,他们从旅游业得到的收入达到年人均3000元。
旅游者们好似一阵东风吹过书页,翻开迪庆的新篇章。而让迪庆真正从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的,则是因为他们用好了香格里拉这个令人神往的文化品牌。正如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所说:“过去,迪庆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进不来,迪庆是美丽的,但却是封闭的。最终突出重围靠的是走上质量品牌之路。”
■ 打开门:迎接八方客
“把目光从蓝灰色的屋顶引向上方灰色的岩石棱堡,这风格犹如维特角塔一样壮美而深沉。远处,在那座光彩夺目的金字塔上面,高耸着卡拉卡尔的银峰雪壁。山峡的底部深得模糊不清,呈现给你满眼的翠绿,风被挡在了外面……”
10多年前,当一位游客捧着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巧遇时任迪庆州委书记格桑顿珠时,两人的交流产生了共鸣。格桑顿珠说:“无论结果如何,我现在已经看到了香格里拉品牌将为迪庆带来的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这是提高迪庆州知名度、打开迪庆通向世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迪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最短的木桶板子”是缺乏运用资源的思维、手段和能力。要想补齐缺陷,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首先要加快基础建设的步伐。
在这块2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断山脉和三江并流将大地割裂成一个个纵横交错的单元,全州3个县城之间的距离平均在200公里左右,离内地主要城市间的距离都在上千公里。通过10年建设,随着航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香格里拉不再遥远。如今,从昆明坐汽车到迪庆,只用1天的时间,坐飞机只需几十分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给迪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筑就了一条快车道,国内外投资者纷纷落户迪庆,成为拉动迪庆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进程中,迪庆不断培育和建设精品旅游产品,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出系列化的旅游精品名牌,培育和建设了普达措国家公园、梅里雪山、石卡雪山、独克宗古城、虎跳峡等一批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逐步开发生态、民俗、康体、探险等专项旅游产品。
■ 文化牌:质量唱主角
建塘镇是围绕独克宗古城兴建的,而“古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要让古城重新焕发活力”,香格里拉的设计师们构想着一个放射魅力之光的古镇。按照整旧如旧的思路,从2001年开始,迪庆人从保护、保存、整治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几年间把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城展现给世人,2005年该城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
举办节庆活动,繁荣香格里拉文化是迪庆打造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一个重大举措。几年来,迪庆州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欢乐香巴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向海内外来宾展示了香格里拉民族文化的神奇魅力。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维西兰花节、赛马节、阔时节、藏历新年、火把节、二月八赛歌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在打造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使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迪庆州严抓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极大地提升了香格里拉的品牌地位,并带动了全州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迪庆,每件工艺品都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文化。10年前,谁都不会想到,一条牦牛尾巴做的工艺品能卖到200多元。产生在迪庆文化沃土上的民族工艺品如尼西黑陶、德钦银制品、香格里拉卡卓刀……游客青睐,销路走好,群众增收,成为拉动迪庆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个亮点。
■ 发展路:第二次创业
如今,在迪庆,曾经为生计发愁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世界的香格里拉”这个话题。
一系列辉煌的数字令迪庆人自豪,然而,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提高效益,吸引更多的高端游客,让旅游成为既富民又强州的产业呢?迪庆州委、州政府的思考与探索从没止步。
人次多、效益低,淡旺季分明,旅游企业小、散、弱一直是迪庆旅游业发展中的难题。曾几何时,迪庆在黄金周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可更多的时候,宾馆饭店和农牧民家访点的老板们却紧锁眉头,淡季时一个标间最低售价50元左右,而有的农牧民家甚至推出了门票8元的“跳楼价”。宾馆、饭店、旅行社和农牧民家访点的恶性低价竞争并没有赢来喝彩,相反,由于价格下降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换来游客怨声载道和投诉的增加。
2005年,云南省政府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注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培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2006年,云南省政府确定了迪庆州7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个重大旅游项目和香格里拉县城及塔城、霞给村、奔子栏等旅游小城镇建设项目。在这种背景下,迪庆旅游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迪庆州州委书记齐扎拉介绍说,州委、州政府目前正在强力推进迪庆旅游的“二次创业”,通过实施“超前发展、跨越式发展、非均衡发展”三大战略,政府主导,品牌带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