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出口国。目前,全球约70%的玩具在中国境内制造。但是,我国出口玩具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出口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无序等诸多问题非常明显,制约着我国玩具行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无序竞争导致产品无利可图。近年来,我国玩具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使玩具企业出口成本急剧增加。由于产品档次较低,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加之国外市场被进口商控制,产品不但涨不了价,甚至呈降价趋势,利润空间明显受压。在成本持续走高,利润空间一再缩小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也想提高价格,但是谈何容易。对于低附加值的玩具来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旦提高价格,基本就无单可接。玩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无序的竞争使得众多企业无利可图。业内人士认为,玩具业要想稳步发展,规范管理尤其必要。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行业自律,打击假冒仿制抄袭,刹住目前存在的拉客削价、自相残杀的无序竞争状况,这是关系到我国玩具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贴牌生产导致产品远离核心技术。从我国目前6000多家出口玩具生产企业的产品看,有七成以上属于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玩具生产科技含量不高,设计水平落后,贴牌生产所占比例太大,使我国玩具产品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玩具生产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外品牌的打工仔。因此,培育并形成核心技术成为事关玩具出口持续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问题。尽管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具体措施。看来玩具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门槛提高导致出口成本增加。近年来,国外不断修订新标准,提高对玩具产品的要求。如进入欧盟的电子电器产品(含电子玩具及带电动机的塑料玩具产品),不得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溴联苯、聚溴二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包括玩具在内的10类机电产品出口欧盟时,需额外支付一笔用于电子垃圾回收的费用。欧盟《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简称REACH法规)的实施,不仅对化学品生产企业产生了影响,也对玩具出口企业构成了冲击。日本《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规定玩具的原材料不得使用主要成分以DEHP为原材料的PVC合成树脂。门槛的提高,不仅要求企业寻找环保型原材料,而且增加了检测费用,出口成本明显提高。
职工权益制约玩具出口的瓶颈。早在两三年前,欧盟就公开指责中国出口电子玩具的“三宗罪”:质量、知识产权、职工权益,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近年来,职工权益问题一再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质疑包括玩具产品在内的“中国制造”的话柄。尽管出口企业做了很大努力,但职工权益仍然是制约我国玩具出口的一大瓶颈。同时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也对玩具生产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欧美进口商在下单时都要考虑企业的职工权益和社会责任因素,这就提醒企业要重视工人的福利待遇,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劳动时间,增加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