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现在,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了。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世界性的灾难增加,如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造成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千万人丧生和流离失所。印度洋大海啸发生数月之后,2005年3月29日一夜间美国新奥尔良整个城市又被墨西哥湾飓风“卡特立娜”所吞噬。自然灾难一次又一次给世人提供了违背环境规律的惨痛教训。近年非洲大地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欧洲多瑙河泛滥成灾,使得罗马尼亚等许多国家遭灾受难。2006年4月,沙尘暴席卷整个中国北方,30多万吨沙尘一夜间降落。北京天气干旱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沙漠化逐步加重,环境恶化问题已给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世界范围内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及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源于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和过度开发,所以,环境的影响是具全球性的。
现在,环境治理已成为关系全球安全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课题。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对此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哪些因素破坏了环境资源
2005年5月联合国环境会议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召开。会议讨论了禁止使用导致人类和动物死亡、癌症或出生缺陷的最危险的物质,以及减少或禁止使用这些物质的法律范围。会议认为:为了制服致命的昆虫,DDT尽管是有毒物质,但是还不能禁止,仍允许使用。
被列入逐步取缔化学品名单的有聚溴联苯(PBB,Hexa-BB,六溴代二苯)和聚溴联苯醚(PBDE,penta-BDE,五溴化联苯醚),这些都是阻燃剂。另外两种化学品是杀虫剂林丹和农药十氯酮。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可能还需3年时间才能将它们列入“黑名单”。
1.持久性有机物对环境的危害。持久性有机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ion,简称POPs)是指天然生存或人工合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能长期残留,而且毒性很高,能在大气中长距离迁移而沉积到土壤或水中。POPs一旦排放到环境中难于分解,在水中或土壤中能保存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POPs还容易溶解于脂肪中,对人和动物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生育困难、神经紊乱以及引发癌症等。POPs中的二英化合物是污染物中的典型代表。早在1997年,国际卫生组织(WHO)就已将二英列为一级致癌物。199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发生了奶粉和鸡肉中二英严重超标事件。引起欧洲乃至全世界消费者的恐慌,这一事件甚至导致当时比利时内阁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政治危机。
2.各种工业和家庭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各种危险的工业废弃物,如电子垃圾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巨大难题了。这些垃圾如废弃的电池、元件、塑料电路板等已堆积成山、泛滥成灾,废弃物中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物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成了人类主要公害。有些发达国家,还千方百计地将废弃的危险有毒物转运到处理技术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去,这种越境转移废弃物的恶劣行为,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灾难性危害。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和家庭废弃物已开始大量出现,对它们的处理和利用,已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保护人民健康方面的一项紧迫任务。
3.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对环境的祸害。世界上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过度依赖矿物燃料。汽车尾气和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氧化氮和悬浮粒),以及煤炭的燃烧和家庭取暖排放气体和黑色碳微粒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变成硫酸和硝酸,形成了酸雨,使得鱼类无法生存,树木枯萎,灾难接踵而来。污染的气体使得世界10亿人的健康面临威胁。为此,1992年6月国际社会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致冷物质对大气层的破坏。1985年底在南极上空首次观测到臭氧空洞现象。这是由于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工业和家庭中大量应用致冷设备和空调装置,而作为致冷剂的氟氯烃类物质、氟溴类物质、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仿大量消耗臭氧而造成的。破坏臭氧层必然会损害人类健康,危害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由此引起世界性气候发生变化。1988年9月生效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以及1998年1月生效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以后的修正案,都是针对此类问题而制定的。
环境治理是全球的共同任务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因为,环境影响是全球性的,对环境的治理也只有在世界各国的共同不懈地努力下才能取得成效。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对贸易的影响在GATT时代就已引起关注。1995年WTO成立之后,立即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管理和协调,设立了“环境与贸易委员会”,以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持续增长之间相互促进,作为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未完待续)